汉《毛诗大序》开宗明义对《关雎》的解释是:“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关雎》是赞扬后妃具有美德,文王风化的初始。文王推行风化从自己的妻子开始,所以《关雎》应该看成是风化教育的首篇。)
这真是离开文本,扑风捉影,穿凿附会,随意发挥。
这些都源于孔子对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我们甚至可以在当代的文艺“工具论”、文艺为“政治服务”和所谓“隐射文学”中看到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影子。
孟子在文艺和美学方面没有什么论述,但他的演说、辩论中引用了不少《诗经》的句子,以此增强他表达的说服力和战斗性。在“活学活用”《诗经》方面还是比较自如的。
六,人格魅力,孔子和孟子都有人格魅力,他们为人为学为文都堪称千古垂范,万代师表,但人格魅力又有所侧重。
孔子不懂经济,不事生产,不谙军事,他的成就多在人文方面。他综合素质较好,在社会科学包括文学艺术、美学等领域,他都有广泛的涉猎,有的还有独到的见解。
作为教育家,作为师长,他循循善诱,和蔼可亲,语言质朴,清新可人。他口才并不突出,有时候甚至有点儿木讷,但他象慈父一般关爱他的学生,学生也无不把他当作自己的可敬可亲的长辈。面对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他痛心疾首,没有回天之力,却又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扼腕。
孟子是顶天立地、大义凛然的伟丈夫,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不辞辛劳,奔走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劝说各国国君放弃暴力,实行王道。他倡导民本主义,希望国君能够与民同乐。他规划蓝图,提出奖励生产,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他把不仁不义的君王称为“独夫”,认为如此独夫,杀之无碍。
他视野开阔,思维敏捷,与时俱进,有胆有识。
他气势充沛,气若长虹,锋芒毕露,雄辩滔滔,锐不可挡。
这就是孔子和孟子各自不同的人格魅力。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你这篇文章扬孟抑孔,很不客观。我则认为自己还是言之有据,力求准确的。不过,话说回来,我不是给两位先师写评语,措辞没有那么严谨;再说这是一篇短文,要在一篇几千字的短文里面面俱到,也难于做到。我只能有所侧重,即使有挂一漏万之嫌,也顾不得了。
末了,我要说,孟子一直把自己当作孔子的忠实学生。孟子在先生的基础上有建树,有创发,又在实践和理论上弥补了先生的缺陷,这正是历史的进步;而后世的人们又克服了孟子的不足,把孟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把孟子的事业推向前进。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中华文化史,这就是中华文明史。
说明:文中的引文凡属涉及孔子的,都出自《论语》,凡涉及孟子的,都出自《孟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