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角色孔子虽然也从过政,但终其一生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育家他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私学的开创人,在其时就号称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知识分子都可以称为孔子的门徒(当然这其中绝大部分也可以称为孟子的门徒)。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闪光。
孟子没有办学收徒,在狭义的教育学方面没有突出贡献(但不能说没有教育思想)。纵观孟子一生,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王道仁政),他大半生都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说,极力说服各国国君改革弊政,弃旧图新,推行仁政,实现王道。
二,政治理想孔子和孟子的哲学都是政治伦理学(或者说是伦理政治学)。这在孔子来说就是“仁”和“礼”的统一。仁,是伦理学核心,“仁者,爱人”,“泛爱众”,一片和谐安宁,此乐何极!为此就要建立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就是“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借鉴夏、商二代建立的,多么宏富光彩啊!我赞成周朝的制度。)在孔子看来,周朝的政治制度是理想的极致,恢复周礼是孔子终身奋斗的目标。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的行动,抑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行为和言辞绝对符合周礼的要求,那么仁爱和谐的境界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他又反复声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礼何?”(为人不讲仁义,这怎么能实现礼呢?为人不讲仁义,这怎么能实现礼呢?)由此可以看出“仁”和“礼”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互为因果、相与表里的。
不过,孔子憧憬的殷周社会毕竟早已成为历史,重新构建谈何容易。再说要构建也总得有个步骤规划吧,也即是我们今天讲的“蓝图”,否则如何操作和实施?遗憾的是孔子的学说中并没有这样的蓝图。于是乎就形成这样的情况:孔子认为自己的主张一以贯之,讲起来头头是道,不厌其烦,但我们听起来却感到糊涂以至于渺茫。
当然,有时候他也讲到一些所谓“治国方略”,如,
一次,孔子批评他的学生冉有的时候,正面指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意思很清楚,就是要大家穷到一块儿,谁的兜儿里也不能多一个子儿。穷到一块儿,也就是富到一块儿,谁也不欠谁的,心安理得,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仁”的天堂就降临了。
孔子教人们识别“君子”与“小人”,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颇有阿Q色彩的平均主义的“穷过渡”不是治国之道,空讲道义不讲经济效益(“利”)的道德说教,又焉能富国安民?
还有一次,孔子要自己的学生子路、曾皙(曾点)、冉有、公西华诸人围着一圈儿陪着他坐下,然后启发各人谈理想(言志)。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讲了自己的理想,孔子都无所表示。最后是曾皙讲,曾皙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描绘了一幅“踏青图”:
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罢,于心戚戚,喟然叹曰:“我赞成曾皙说的。”
还有一次孔子要颜渊(颜回)和季路(子路)谈理想,两个学生谈以后,也都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孔子说我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希望在未来的社会里老年人生活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孩子们得到呵护)。
类似的表述还有不少,但画饼焉能充饥?再美妙的遐想也不过是遐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