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似乎呈现了一种盲目状态,那就是到处以大为美。之前的消息中便有关于江西抚州的“大城市”幻想。“江西抚州打算总投资250亿元以上打造‘大城市’”,通过通过投融资渠道筹资。2006年,经批准,江西抚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一个勇敢的发展计划:向南扩大,打造一个新抚州。经过不到三年的开发建设,昔日的山岗像变魔术似的被广场、高楼、别墅、大道、河流景观等代替”。250亿的范围将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但这样的跨越式发展总不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拔苗助长心态作怪。
一个是要用10年的时间,一个是要投资250亿元。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盼望自己的城市变成国际化大都市。但国际化大都市的形成并不是仅仅依附金钱或者时间堆积起来的。更不是通过那种指标化的模式来实现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仅具有强盛的基础设施配套,更需要一种人文素质的熏陶。而基础设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建设成功的,但人文素质的熏陶便是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的修养才干完成的,盼望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种文化的塑造简直就是痴心妄图。
西安的国际化大都市打算已经酝酿已久,但是通过具体的实行打算看有具体的请求。对于市民请求认识500个繁体字,会讲900句英语。然而,这就是国际化需要的内容吗?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仔细想想便知道,既然有这样的规定,谁负责检查呢?难道在大街上看见一个市民就叫过来说,你认识500个繁体字吗?你会讲900句英语吗?或者,将设立一个单独的机构,来考核认识繁体字和讲英语的程度,通过的人颁发证书。
然而,如此一来。国际化大都市就走样了。可见,国际化,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意思。国际化就是朝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变更去走。没有必要强迫按照指标的方法进行硬性的请求。这样的规定到最后只能适得其反,走上国内化的逆途。
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罗马非一日建成。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将严格整治“城市病”,比如闯红灯、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吸烟等等行动。但这些“城市病”都是按照传统的习惯因袭下来的,不可能通过一次的大范围整治运动就能铲除掉。对于城市病的泛滥必须保持循序渐进的方法,只有保持不懈的努力才干将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掉。这样,国际化大都市的幻想才干进一步逼近。
可见,在西安推行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中,希冀着能通过10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可能打算是美好的。但道路将是曲折和漫长的。因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不仅仅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一种文化的软环境的支撑。否则,将形成一座文化的“空城”,到那时,国际化大都市的打算也将会成为泡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