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筹备长久的战斗于这一块疆土,自然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何谓杂文,它的精华和生命力是什么。
这个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认识,我在此仅就个人观点来讨论,并没有任何说教的意味。
在我看来,杂文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情势;二是本质。在情势中,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作风;二是生态环境。
对于杂文,并没有语言作风的严格限制,这个“杂”字足以包含所有的作风情势。然而,我们在观赏杂文之时,还是有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就我而言,我更加爱好锋利的文字。所谓锋利,犹如一把尖锥直刺病痛,不会因为流血过多而有所心慈手软。它能点到要害,文字表现的情势更为简洁和理性,绝不会拖泥带水。当然,这里的拖泥带水和旁征博引并不雷同。我们鼓励旁征博引,但并不鼓励拖泥带水。何谓之差别,恐怕还是在于文字作风是否简洁。有的人说,我就是爱好柔情说理的文字,那是个人爱好,在杂文的世界中,是包容的。
在杂文的情势方面,除了最为直接和表象的文字作风之外,还要考核它所生存的环境。什么是环境?我仅从狭义的、教导学的观点来说,是与其产生直接关系的各个连接点。在杂文的环境中,我重要要探讨是它所生存的环境有没有足够的张力和包容度来支撑它的生命。
很多杂文都是立足于探讨社会现实之诟病的,既然涉及到现实问题,以它的锋利笔锋和奇特思想能不能让这个现实的社会有所包容。尤其是在探讨很多敏感问题之时,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动辄以道德的幌子来予以围剿?这是我所担心的,涉及杂文安身立命的问题。每当想到这个问题,我就十分感谢和崇拜伏尔泰,“我不批准你的观点,但我誓逝世将用生命保卫你说话的权利”,他的名言响彻几个世纪,仍不绝于耳。在这个观点的引申下,小到个人,大到某个利益团体、阶层甚至是某党某派等,若能信守于这一高尚幻想,杂文的生命力度将更加有张力。
在杂文的内涵和精力要旨上,要能够真正表达出对社会具有建设性和推动力的观点,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博得一时之喝彩,更要抛弃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态。很多自夸为文人的人,常常有点“自我感到良好”,这个“感到良好”不能说没有,但也不能太偏向于自恋的程度。一旦他走向自恋的状态之时,他也就不能完整站在客观、公平的立场上“为世间说太平”了。更有甚者,他在江郎才尽之时,就开端自言自语、无病呻吟了。
在表达观点之时,要有保持的性格和不惧之风,要能直指病痛之根源,而非隔靴搔痒。虽然这里不比古时“文逝世谏”,但还是要本着起码的良心勇于说出本相、表达观点,而不能因为各种原因,虚与尾蛇。
除此,关于写杂文要不要放上几天的问题,我认为,它不是消息稿,最好还是放上几天。也许我们有时是一腔热血、淋漓尽致的一气呵成,但也难免有不如意的处所,这些细微的不如意可能会被一时的情感性气氛所渲染而疏忽,但过段时间,再拿出来看时,可能就会发明有些词语过于偏颇,有些观点还是要再斟酌。这种做法也是提升杂文生命力的有效手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