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对以上误区从全息思维创新有为的理论方向,做一下分析。
1、通俗易懂是我们就文学文化的基础请求。易懂确实可以作为一种衡量文学存在意义的标尺。基础不代表全部,通俗不代表唯俗。所以,我们提倡通俗易懂的时候追加了雅俗共赏。
文学是艺术化的学问,艺术性是很重要的,艺术美是要害。诗歌是语言艺术的极致,中国诗歌创下了意境论、含蓄论,就不可能浅白的完成诗歌创作。深入浅出者易懂,但不代表全部审美,这是其一种审美。从作者角度看,作者的修为经历各自不同,不同于读者;作者的艺术寻求会各有特点,甚至每一首诗都包含着作者的独到思索感受等等。从读者角度来看,每位读者的修养历经也不雷同。懂是在共同的方面相契合。学习名家名作因为时代和国家民族的不同,我们会对相干的材料做些懂得,最好对诗人诗作的具体情况做些懂得。
当然,读现代诗歌,因为大环境的共同,不需要懂得太过细。但一点也不懂得,必定影响较深入的懂得诗作。比如城乡的差别,城里呆久的人就不太好懂得农村题材的诗歌;农村人如果不懂得城里人的精力和生活,自然也存在隔阂。不同时代的思潮,也是懂得诗歌需要认识的。
是啊,许多读者只是拿来消闲,谁肯费那头脑啊!这样的话呢,其实只需选择自己爱好或读得懂就好了。
换个角度说,你懂得别人未必懂得,别人懂得你可能就不懂得。
一句话,读诗读文学不是非要用易懂来衡量的。
2、古体诗歌源远流长博大高深,是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的基因里都有着古体诗歌的影响。国学在文化的渗透,使我们耳濡目染爱好上自己特有的传统文化情势。
但无论从历史现状看,还是从哲学的发展观来看,现代诗歌的产生有其内在的规律。古文论家门共同认识到,王国维称古体诗歌“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而有词。”宋词元曲又打破了字限句限。这些都是文言,少有俚俗。现代诗的语言变为大白话,是很大突破,适于更为广泛的读者。
到现在,是什么状态呢?多元化一词足以揭示现状,也就是说,多种诗歌体式并存,有好恶之多寡的差别,没有排他的必要。所以现代诗的情势上也有格律、非格律或半格律,还有从节奏和顿的角度酷似词曲的拟古白话诗作。现代诗歌的先驱诸如朱湘、郭小川等在诗歌情势上就做了可谓广泛的摸索,体现了西方影响和传统精华的双重作用。
打开诗歌网站,我们会看到,大都设有古体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分类,都有作者读者。有的作者读者在爱好上兼而有之,或有着重,但不排他。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律绝不消除古风,宋词与古风律绝同在,元曲时代则是古风律绝兼而有之。再有一点就是任何时代都会以自己特定时代的特定创新为热门,即唐时古风让与律绝,宋朝词胜律绝,元曲出色于元词啊!
所以,不能只说古体诗歌或拟古诗歌才好。从现代生活现代语言现代人的角度,着重现代诗才更合乎时代性和发展观。多元化提示我们至少不可盲目排他。
3、西方文化的影响渗透促使现代诗歌出生,但是正确的观点应当是西方影响和中国诗歌内在发展规律共同作用。从现代诗歌出生开端,现代诗歌的先驱们就在勇敢汲取西方精华的同时不断汲取传统诗歌的精华,并努力使之融合贯通,形成属于东方属于现代的特有的文化发明。
细读朦胧诗群的诗作,诸如舒婷、顾城等名家作品,无不中西合璧反应特定时代精力文化。
从技法角度分析,朦胧诗歌的呈现,也是向西方借鉴和诗歌内在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早在唐诗的律绝就有李贺李商隐等诡变创作门路,宋词元曲皆有继承弘扬。早期的现代诗歌像李金发等属于此类,也以写实为主,不费传统。在文化创新上我们早就总结了经验,就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拜,古今中外这四个字提示我们,要客观全面深入的认识诗歌,不能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