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爱写新诗的人很多,爱写格律诗的朋友多不多?我的好奇心大,于是就到网上搜索“现代十大诗人排名榜”,成果是徐志摩、闻一多、艾青、何其芳、陈敬容等,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写新诗的。革命诗人闻一多少年时代曾经是写格律诗的,后来感到新诗更能抒发情感,表达意志,于是就改写新诗了,他的重要作品全是新诗;女诗人陈敬容从十五岁开端发表诗作,提出诗歌现代化的口号,延续大半个世纪,出版了很多诗集,都是新诗。
现在写格律诗的多是老年人,为什么呢?
首先,老年人退休以后,总想找点事情做做,使晚年生活的更有意义,更加丰富多彩。于是就想找个处所去学学能上档次东西,学书法要临摹碑帖,学国画要师从名家,唱歌要学美声,跳舞要练国标,越是高雅的运动,老年人越盼望参与,热情也越高。于是,爱好文学的老人自然就选择了格律诗,天天平平仄仄的不亦乐乎,显得很有知识、很有学问,行动科学上讲到人的需要层次论,就算是老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吧。其次,不少老年人用了一年半载才干学会的东西,换个年轻人也许只要一个星期就做到了,学得越慢,越阐明学格律诗难度大,上层次,越得意。由于格律诗篇幅大都比较短,只要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凑上四句话,把平仄弄得符合乎请求了,也就满足了,能自我陶醉好一阵子。
老年人对格律比较讲究,所写的诗是很少出律。由于一些老人缺乏豪情,缺乏生气,缺乏形象思维,对生活的洞察力也差了很多,已经很难写出豪放俊逸、风流华丽的诗了,不少作品就像领导干部作报告、喊口号一样,相互之间戏称“老干体”,从严格意义上讲都不能算写诗,也就是一种消遣。
青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比老年人要强得多。
每天凌晨,虽然到处都是打太极拳的老人,一招一式相当讲究,什么气沉丹田,什么拳法步法等,说起来头头是道,练起来无一不恰到是处。迎着东方朝霞,伴随着民族音乐,白色的练功服映衬着满头白发,显得神情奕奕、老当益壮。可是一到了太极拳的正规比赛场合,能够得上名次的,全部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归根到底是青年人的。
青年时代是像诗一样美好的时代,也是发明巨大事迹、铸就光辉成果的时代。许多文学家创作的鼎盛时代都是在青年时代,如,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在二十三岁时写出了四幕话剧《雷雨》,在二十四岁时,又创作了《日出》,而在以后的六十二年的创作生活中,再也没有写过这么受宽大大众欢迎的传世之作。又如作家巴金,他在三十岁前后,就发表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这位百岁老人,一生写的小说、散文不知其数,出了很多集子。可是我们几代人之所以熟悉巴金,还是因为这位老先生在青年时代所写的“三部曲”家、春、秋。
风华正茂的青年如果写格律诗,那么他的诗也必定风华正茂。至于豪放词、婉约词、和田园诗之类,正是青年人施展才干的目标。
我认为,青年人不但应当写新诗,包含朦胧诗、意识流在内的各种流派的新诗都可以写,而且应当写出很多精品。但是更应当学习格律诗,格律诗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形成了特定的审美模式,她直接取决于汉字的四声系统,有抑扬顿挫之美,有词句对仗之美。何况,格律诗在表达某些方面的情感,如思乡、相思、怀古等,比任何一种文体都更有优势。
但是因为现代全部中、青年人群中写格律诗的很少,诗人在年纪上呈现了断层,《人才学》上讲到过冷门出人才的原理,格律诗这个冷门必定会出大批的人才。信任不久后,必定会有一大批精通格律诗的青年朋友成为青年诗人,活泼在格律诗词的诗坛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