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也曾教导过我:要学就学名家的,人家出名,可不是浪得虚名;要读,就读经典。想来学校的学生便是如此,为什么要学经典文化呢?中国高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高深,可谓营养丰富,学习之,大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如食醍醐之感。读名家,读经典,经过自己咀嚼,消化,接收,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重组,写出自己的思想所要表达,便是自己的文字了。这不能说是拾人牙慧,每个人生来都是一片空白,都是在不断的汲取别人的知识,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不停的实践而成长的。可是,我的起跑太晚,错过记忆力超强的年纪,如今要学,真的吃力,但这并不影响我执著的毅力。
不仅要读经典名著,未跻身名家或作家的作品也应当多读,广识博闻,博采众长。如果不读大庆鸿儒的文章,我又怎么知道《文心雕龙》;如果不读apline767的文章,我又怎么知道《季羡林说写作》,如果不读纸墨飞花的文章,我又怎么会爱好《宋词》;如果不读剑雪的文章,我又怎么会爱上文学,更不会有文学梦可做。如果不读追逐你的狼的《无心之忆,有情若殇》,我又怎么知道有关文学网站的情况,最后决定扎根好心情。不读,就不会有比较,不比较就会自认为是。《季羡林说写作》里面也谈到:“光在辞藻高低工夫,不甚读书,写出来的文章流光溢彩,但不知所云。”知识广博,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行文自然大气,仅是坐井观天,便是管中窥豹,见解通常鼠目寸光。所以我现在再读自己以前的习作,便感到有些扭捏作态了,汗颜!
人,如同电池,若只是释放,不充电,电量只会越来越弱,并且很快就有枯竭的感到。在文字路上,一边读,一边写,才干有所进步。别人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但我必须总结出最合适我的方法来,也算是对症下药吧。对于已经满腹诗书的人,当以用(写)为主。而像我这样知之甚少的新手,必须大批的读(学)与写相联合。
常听剑雪引用名人的话说:我膀子上的真理比哲学家的强。所以决定做文学梦的我也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经过半年的实践加总结,终于悟出:要写!也必须读!而且读不能停,写更不能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