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班固本人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班固也与屈原一样,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据说,他是位神童,9岁就能作文,懂得诗赋。长大之后对三教九流都有研究。他似乎汲取了屈原“露才扬己”的教训,所以他不因为自己有才干就瞧不起人,性格也宽容。但他是不是就没有“露才扬己”呢?恰恰不是。还不到20岁时,他就向当时的权要东平王上书言事,很荣幸,他的建议被东平王采用了。他为了继承父亲班彪的遗志,研究历史,撰写《汉书》,后被人检举私自撰写国史,被执入狱。后来经过弟弟班超的分辩,“露才扬己”却因祸得福,得了兰台令史的官职。后来他又持续“露才扬己”,皇帝每次外出巡狩,他总是献上赋颂。由于他擅长“露才扬己”,很是风光:《两都赋》也很得皇帝观赏,曾担负过“中护军”的长官。但终因教子无方,儿子不遵照法度。家奴得罪了洛阳令种兢。当他的上司窦宪在政治奋斗中失败自杀,他也受到连累,被洛阳令种兢借故抓入狱中,下场还不如屈原,瘐毙狱中。
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就要“露才”,你只要“露才”就有“扬己”之嫌。连对宁武子装“愚”表现同意的孔子也未能做到不“露才扬己”。孔子周游列国的目标,就是想“露才扬己”以“出仕”。“露才扬己”就是当代人所说的“要擅长倾销自己”。实际上,凡有所举动,就往往是“露才扬己”:管理是“露才扬己”,讲演是“露才扬己,表演是“露才扬己”,创作是“露才扬己”……
凡为人,你想要生存,想要对国民与国家有所贡献,你就得“露才扬己”,如果你不“露才扬己”,古今的当权者,就不赏识你。你的才干就要被埋没,金子埋在土里,永远不能发光。所以古往今来的有才干的人,大都擅长“露才扬己”,也就是“擅长倾销自己”。
西汉的东方朔就是一位擅长倾销自己的人。汉武帝招贤纳士,著名的幽默大师东方朔上了一封自荐信,原文是这样写的: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陈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认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逝世再拜以闻。”汉武帝看了他的自荐信,认为他是个人才,让他待诏“公车署”。东方朔也确实有才干,但由于汉武帝把他视为“倡优侍弄”之臣,他未施展更大的作用,却常用“幽默”的方法,向汉武帝进言。所以说,请求官,请求职,要为国家与百姓做事,就要“露才扬己”;除非你想终老“林泉”。当然,“露才扬己”不能滥竽充数,招摇撞骗,要名符其实。
诚然,也有不“露才扬己”的,他们有一部分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比如东汉的严子陵,他是光武帝的挚友,光武帝给他官他都不愿做,他对做官没有兴趣。比如明末遗民顾炎武等人,明亡后潜隐山林,著书自娱。但有些人不是不“露才扬己”,而是走“终南捷径”。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先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候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保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类人物隐居的目标恰恰是另一种情势的“露才扬己”,待价而沽。
当下一些招聘单位,在未聘之前,先要受聘人将简历发到单位,先让你从务虚方面“露才扬己”,然后再从务实方面让你“露才扬己”,最后确认你有真才实学,才聘请你,让你上岗持续“露才扬己”。直到有一天你“江郎才尽”,那你就变成被炒的“鱿鱼”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