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23点52分,吴冠中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这位得享高寿的老者,生前以极度勤恳的艺术摸索和敢于直言的可贵勇气被人们称道。吴老身材状态一直不错,精力尤为矍铄,因此他的逝世令人深感突然。
此刻,他生前担负教授的清华丽院正在牵头成立治丧委员会。接收了吴冠中大批捐赠作品的上海美术馆也已经和北京方面商讨后事安排。据悉,吴老生前曾表现,身后之事一切从简。
早报记者马俊
“我最好的作品都已经留在了上海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江梅,是200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我负丹青——吴冠中捐赠作品展”的策展人。她也是到了26日中午才刚刚得知吴先生逝世的消息,不胜唏嘘。她回想自己为吴冠中捐赠作品策展之初,心坎还有些惶恐。吴冠中的名气太大了,且那时候“炮轰美协”余波尚在。外人常因其不肯让步、看不惯的事情就要说出来,而误认为他不好相处。其实,“他本人大气率真,又十分随和”。江梅多次拿着策展计划、实行步骤去请教吴冠中,“吴先生都说我放心你们,信任你们能做好”。他顶多无意提起,某个美术馆曾经为他做过什么展览,是如何梳理他的作品脉络,仅供参考之用,从未挟盛名而对展览计划强加干涉。
“他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江梅如此评价。“纯粹”的吴冠中,生前居住在北京一个很普通的小区里,房子不大,摆设简陋,加上穿着打扮也不讲究,走到大街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的老头儿”。他也没什么别的爱好,就是画画。可能正因为心无旁骛,所以才无比高深。
吴冠中曾经对江梅说,“我最好的作品都已经留在了上海美术馆。”那是2009年前后。此前的2005年,吴冠中已经首次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了6件作品,油画和水墨画各3件。而到了2008年,他一下子捐赠出了81件作品。这批作品从上世纪70年代开端,几乎涵盖了他四十年来的全部创作阶段。吴冠中说,钱是遗产,可以留给子女。而他的作品不是遗产,是要给大众观看的。这个单幅作品创下过逾5000万元国民币成交记录的画家,始终将钱和作品离开看待。
去年12月3日,吴冠中还将其56件作品和16件收藏品捐赠给浙江省国民政府及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由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而这是吴冠中先生第一次捐赠自己的藏品。江梅说,浙江美术馆正在给他策划一个大范围的展览。这时候老人逝世了。
“最后一位公派留法的先辈走了”
吴冠中能把几十年前产生的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其记忆力之好,令江梅叹为观止。被他惊人的记忆力震动的,还有万达玥宝斋负责人、吴冠中最大的藏家郭庆祥。1999年第一次在大连见到吴冠中的时候,郭庆祥已经收藏了20多件他的作品。郭庆祥选了3件去给吴冠中本人看,《香山春雪》、《竹舍》和《泼墨漓江》。吴冠中居然立刻就说出了这3件作品的出处。《香山春雪》底本是美国一位藏家所藏,《竹舍》则是在一个艺术机构带去日本展览之后丧失了,《泼墨漓江》当中的题诗系他本人所作。吴冠中对自己每一件作品都记得如此清楚,并不仅仅是因为记忆力。郭庆祥回想,当时吴冠中就说自己的每个作品都是用情感创作的,就像生孩子一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想忘记都很难,如何能不记得?
郭庆祥现在一共有50多件吴冠中的精品藏品,但是他碰到了收藏的苦恼。他放眼艺术界,却找不到值得收藏的艺术家作品了。那些批量生产的艺术家、那些作品当中没有情感的艺术家、那些把作品当做商品的艺术家,不入他的法眼。“人品和画品,从来都是一致的。尤其我们中国绘画很讲究这个。”郭庆祥崇拜吴冠中之为人,也从其为人中验证其作品。
2007年郭庆祥去北京访问吴冠中时发明他在研究书法,“我开玩笑说,吴先生你不画画啦,改研究书法了?”“中国书法博大高深,我要研究怎么把书法融入到我的绘画中去,不是为了写书法而研究书法。”这是吴冠中当时的答复。他90岁了,还没停下。郭庆祥根据一辈子没停下的吴冠中,制定了一个艺术标准。一类艺术家,是带领审美的,比如说吴冠中。一类艺术家,是逢迎大众的。很不幸,大部分艺术家皆入此列,等而下之。这也正是郭庆祥说自己的收藏碰上苦恼的原因所在。“一件作品多少钱不是问题,你的作品本身的价值能不能站得住,才是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