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任姗姗(本报编辑)
观察家:
胡 谋(本报广东分社记者)
赵京安(本报江苏分社记者)
编者的话
6月4日,本版刊登报道《海安“523”:不做“克隆”油画村》,关注江苏海安“523”文化产业园的运作模式和中国油画产业的发展。
珠三角的深圳大芬村,用了近20年的时间,缔造了“中国油画第一村”的传奇,其“发迹史”对诸多后来者深具影响。对于海安“523”来说,大芬传奇有何借鉴之处?对于大芬来说,海安“523”是竞争还是延伸?对于中国油画来说,从大芬到海安,产业发展的道路在何方?本报编辑连线前方观察记者,逐一解读。
移师还是扩大
任姗姗:在不久前落幕的江苏海安县文博会上,首批产自海安“523”文化产业主题公园的4000多件油画产品出口至海外,引起关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有意思的是,在海安“523”中,与深圳大芬的关系割舍不断。比如都以油画创作、油画商品生产和销售为抓手;比如多家大芬企业也在海安成立了制作基地。这是否意味着,油画基地开端“移师北上”?
赵京安:大芬油画作为以油画发展文化产业的先行者,其模式对海安等很多后来的文化产业园具有重要影响。在上海世博会深圳馆,那幅巨幅“蒙娜丽莎”画像,更成为大芬新名片。
胡谋:对。它由大芬村里的507名画工历时4小时在999块画板上分辨绘制,而后拼接而成。这幅作品恐怕全世界只有大芬才干制作完成。这是大芬油画产业工业化分工协作模式的优势所在。
赵京安:确实震动。海安“523”刚出生半年,只是一介“小字辈”。不过,海安的未来也不可小视。
一方面,海安位居江苏中部,邻近上海、南京、杭州等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在油画、国画、丝版画等传统文化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大芬虽然占领全球商品油画市场60%份额,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曾跌入谷底,异地生根不失为一种突破瓶颈的方法。
胡谋:这种现象的确存在。过火依附外销和原创力不足的短板,确实让大芬吃过苦头。另外,低端复制、产业结构单一也成为业内针砭的焦点。度过金融危机后,大芬人这一年多也在寻求突破之路。比如,积极“走出去”,培养原创画家群体。
任姗姗:海安是否可以视作大芬的一种“突破”呢?
胡谋:相比“移师长三角”的说法,我更赞成“北上扩大”的说法。深圳商报记者刘琼最近采访了大芬美术产业协会会长吴瑞球,据介绍,吴瑞球所经营的企业虽也进入海安“523”,但总部依然在大芬村。另一家文化企业老总熊正刚,决定在海安购置50亩地成立制作基地,但仍强调“大芬品牌依然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基本。”
临摹还是原创
任姗姗:大芬这个只有0.4平方公里的小村,产值最高时达到4.3亿元。如今海安“523”又持续在这个行业中“掘金”。随着这个“村”那个“园”的兴起,市场“蛋糕”是无穷大还是会形成竞争?
胡谋:大芬油画让人看到了文化产业空间的无穷可能性。但这个空间需要发明,而制约大小、成败的,在于原创的产业化。
赵京安:吴瑞球到海安发展时,就说过:“原创是大芬的升级之路”,并提出了“原创产业化”的转型发展道路。
胡谋:所言极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大芬也在朝着这方面转型突破。现在,虽然油画复制依然是产业主体,但原创油画已占大芬产业的三至四成。“原创产业化”已成了大芬的主攻方向。
赵京安:海安文博会期间举办了“专家高层论坛”,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有一个共鸣: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并且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作性设计,才干抓住价格的主动权。
任姗姗:“原创产业化”有两条较高请求:一是有无原创力,二是知识产权能否切实保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