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设立的两个文化机构--蕃字院(蕃学)和汉字院(太学),也不注重记录当时的历史,它的主要职能是把儒家文化用“蕃字”转译出来。《宋史·夏国传》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体方整,类八分书,书颇繁复,教国人记事用蕃书。”最后完成的十二卷蕃书,全部是儒家典籍,却不是史书。可见这仅有的两个文化机构,并非为修史而立,成员也不是史官,而是造字工匠和翻译官。
读蒙古人所修的“夏国传”,笔者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模糊”二字。所选资料,大多是宋朝遗留的与西夏国的来往文书、时人笔记,并推测时间、事件经过而成,更多的是“想当然”和“大概”。倒是西夏亡国过程十分清晰,这是因为蒙古人亲历其事,一手导致了这个王朝的覆灭。
后来的明清两朝就更不会为西夏修史了。明王朝是汉家正统,朱家皇帝们眼中只有大宋朝,连统治了中华百年的蒙元都懒得记录,开口闭口就是“鞑子”如何如何,怎么会想到为区区200年的西夏修史?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主修的是《明史》,《四库全书》只是选择性的文献收录,却不是撰写。西夏王朝至此只能成为永远的历史背影,在漫漫黄沙中定格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