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作者难,做一个好作者更难。一个作者要写出好的作品,使人读了有所启发,这同作者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多种才能有关。清初著名文学家、美学家叶燮在其《原诗》内篇中写道:“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以“我”主观方面之“才识胆力”,衡“度”物之“理事情”,这样主客观相联合,便成为作者笔下文章。在叶燮之前没有一个人把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和作家的主观条件“才识胆力”联合起来,指出作家的才干、识见、勇气、胆力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才识胆力”不仅在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好作者应具备的四种才能素质。四者缺一不可,少了那一样都不可能成为好作者。正如叶燮所说:“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
“才识胆力”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但又以“识”为先决条件。《原诗》内篇里说:“大约才识胆力,四者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四者无缓急,而要在先之以识,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接下来叶燮又指出了“识”与才胆力三者的关系: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莽撞,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浪费,而是非混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矣。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而惑世,为害甚烈。若在骚坛,均为风雅之罪人。
从叶燮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明“识”是管方向的、管道路的。一个人如果没有眼见卓识或者说见识错误,其才胆力愈大迫害就更大。一篇文章的立论正确与否,观点的正确与错误等都同“识”有关。因此,“识”为四者之先。接着叶燮又说道:“惟有识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然后才与胆力,皆确然有以自负,举世非之,举世誉之,而不为所动摇。安有随人之是百认为是非者哉!其胸中之高兴自足,宁独在诗文一道已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具备眼见卓识,才会知道正确的奋斗方向,临事知道如何决定取舍,自负地施展自己的才干和功力,坚定自己的勇气,不会为世俗的毁誉所动摇。这样,其心中充满了愉悦和豪情,只有用诗文才干表现出来。
战国末期的李斯,面对秦国宗室的贵族上书秦王,请求其逐客。李斯本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面对这种情况,他给秦王写了《谏逐客书》李斯在要害时刻能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说服秦王,扭转危局,充分辩明了他有胆有识。如果他不是抓住秦王的最大愿望,站在统一天下的高度来立论,恐怕也难说服秦王。这足以阐明“识”在写作中的重要。
识是才胆识的依托,才则是识的表现。《原诗》内篇上说:“夫于人之所不能知,而惟我有才干知之;于人之所不能言,而惟我有才干言之,纵其心思之氤氲磅礴,高低纵横,凡六合以内外”,有才干的人都能很好地表述出来。这样“措而为文辞,而至理存焉,万事准焉,深情托焉”。这才谓有才,才是好文章。至于说到胆,写文章离不开胆,“成事在胆”。原诗》内篇上说:“文章千古事,苟无胆,何以能千古乎?吾故曰:无胆则笔墨畏缩。胆既诎矣,才何由得伸乎?”才是禀赋的,胆却能使才得以充分施展出来,闪耀光荣。
力,它有如一种载体。古代的一些著名大家,如“左丘明、司马迁、贾谊、李白、杜甫、韩愈、苏轼之徒,天地万物皆递开辟于笔端,无有不可举,无有不能胜,前不必有所承,后不必有所继,而各有其高兴。”如此之才,用什么承载?这就是功力。
叶燮说得非常的好,如果一个作者没有胆,我们就很难观赏到很多著名作者的真才。正是有了胆,他们的真才不论是以诗还是文的情势作为载体传承下来,我们才得以领略大家风范。
一个作者必须具有“才识胆力”,他的作品才干不朽,才干传颂。要写出好文章,作者需要在这四方面不断的努力、不断地进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