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意大声奔走呼号,我只是一个诗歌的爱好者,我其实也是网络上的一个“炒家”,我“炒”的“菜”估计也没有多少味道。但我想以自己多年写诗的,一些粗浅的领会,谈一谈这方面的一些基础功,或许能给有意探讨写诗的朋友们一点点的启发。我盼望自己能把这些领会写成一个系列,但谁又能知道是否写得完呢?或许明天,俺不“炒菜”了,又改行去“卖菜”了。
比喻,在诗歌写作中可以说是应用得最多的一个伎俩了。最早可上溯到《诗经》,比如魏风中的《硕鼠》一诗,就是应用比喻伎俩,将肥大的老鼠比作贪婪的官吏,在这首诗里,老鼠是本体,官吏是喻体。关于比喻的定义,历代学者众说纷纷,有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郑玄〈周礼·春官注〉)。有的说:因物喻志,比也(钟嵘〈诗品序〉)。朱熹的〈诗集传〉则说明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果我们不拘于旧日经学家们牵附政教的说法,只从比喻最简略最基础的意义来说明,则比较统一的的看法是:把欲描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写诗,能不能应用好比喻与其它修辞的伎俩,就能从中看出他写诗基础功的好与坏。
对于比喻伎俩在现代诗歌中的应用,我们首先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点(即类也),以力求贴切;然后请求新(即奇也);最后要喻外有意(即志也)。哪么怎样才是类呢?这就要寻找事物的类似点,我们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发明很多事物之间类似的类出来:比如沙和雪,花朵和美人,流水和时间……这些事物之间类似的处所越接近,用之比喻就越贴切。这就请求我们在选择本体和喻体时要精加筛选,发掘不同事物之间最类似一面的特点出来。事物之间类似的特点有时不是只有一点的,会有好多个类似点,比如沙和雪,从色彩上看,它们有白这个类似特点;从感到上看,它们都给人柔和的感受;在应用两个事物进行比喻时,我们要根据自已诗的表达请求,来加以强调它们之间最类似的一面。如描写一女子沉睡的姿势,我们会选择用沙丘而不用雪,同一女子,如描写她的轻盈的姿势我们会用雪花而不用沙子,这就是根据表达的请求来选择喻体。在沙与雪的类似点之外,它们还有完整不同的另一些特点,如沙的沉重与雪的轻盈,用沙丘描写一女子沉睡的姿势,用雪当然也可以,但为什么用沙丘比较好呢?因为沙还会给人以实与重的感到,而雪却相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沙丘做喻领会更贴切。
另,本体和喻体,可以是事与物,物与物,物与事,事与事之间相比;其特点可以是色彩,感到,形状,本质意义,味觉,嗅觉……之间的联想。如大漠沙如雪,是把月光下白的沙(视觉)比喻成雪(雪自然已是白的了),这是以物喻物;又如美人如玉剑如虹,玉的润泽空透(视觉),滑与凉(感到),干净(本质)不是与美人的内涵很想似吗?挥剑时的弧度与剑主的胸襟,气势与虹的横跨迹象不是很吻合吗?再如前面的《硕鼠》一诗,将肥大的老鼠比作贪婪的官吏,就更是贴切得妙。
我们写现代诗,应用比喻时除了贴切,还请求新。新是指出新,创新,新鲜,新奇。还是以前面的老鼠比作贪官来说,《诗经》之后,有过多少诗或文章这样比喻过了?我不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恐怕不少吧!哪你现在再用这个来比喻就没意思了,吸引不了读者了,人家都用滥了你还拾起来做什么呢?就好像现在网络上的诗歌,大家都用太阳啊月光啊雪啊花啊什么的,读来没一点新意,会给读者留下印象吗?我想不会,不但不会,还让懂诗的人看着木然,就好象吃饭吃了几十年,你若问我对所吃的饭有什么感到,恐怕我会一时茫茫然。朋友们,施展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吧!寻找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不要人云亦云,哪只能使你越写越可笑。不妨看一下这一节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