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风趣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中国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文学革命中,最初以“随感录”的名称呈现在《新青年》杂志上。20年代已有可观的成绩,进而在30、40年代风靡文坛。在这以后时起时落,80年代又兴盛起来。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础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评精力和思想启蒙色彩。在艺术上广泛寻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风趣的喜剧色彩和机灵、论辩的哲理品德,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效。鲁迅是中国出色的杂文作家,他把杂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地步。此外,林语堂、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徐懋庸、唐弢、聂绀弩、夏衍、巴人、邓拓、林放等人,是中国各个时代较有代表性的杂文作家。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风趣、讽刺的文笔,鞭笞丑陋,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分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杂文应怎样写作呢?
一、大题小作
就是请求从重大的社会问题中,抓住最尖锐最能反应本质的一点,或从一个侧面去做文章。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写作方法。写作者要从一粒沙看世界,从一朵浪花见大海,也就是要“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具体地说,可以从一个人、一桩事、一句话、一首诗、一篇小说、一条谚语、一个典故、一则笑话、一段历史传说等等,作为施展议论的根据。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生发开去,提示暗藏在具体现象后的意义,发掘深入的主题。
例如,有一篇《从拨火棍想起的》的杂文,从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中选择了杨家宿将焦赞为解主帅杨宗保边关之围,回府求援,在天波府烧火丫头的拨火棍“教训”之下,终于承认杨排风的非凡将才,并自甘居下,请佘太君让杨排风领兵马驰援的小故事作为题材,活泼而深入地表现了反对压抑、摧残人才、渴望起用贤能之士为四化建设出力的主题思想。
二、勾画形象
鲁迅先生说:“我的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部。”(《准风月谈》后记)这正是对“勾画形象”的最好阐明。
他还说“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取类型”就是勾画形象,使这形象代表某一类型的人。?写杂文,就应如此勾画形象,发明典范。
三、多方取譬
写杂文常常要通过贴切的比喻,或者类比、讲故事、成语典故来加强文章的活泼性、趣味性,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以便于读者接收。例如,鲁迅在《做杂文也不易》中,将杂文比喻为“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的“小小的显微镜”。这个比喻是何等的深入形象!
悍的特点和战斗的作用。又如,鲁迅写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巧用法海逃到蟹壳里避难的故事,显示作恶多端者在世界上无容身之地的道理。整篇文章表现了打破旧中国封建思想束缚的愿望,和对被压迫者“白蛇娘娘”的同情。
四、杂文要“杂”
杂文要“杂”,指的是:
第一、题材上广采博取,多方浏览。
目标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表现主题,丰富思想内容。
第二、内容上知识丰富,寓理于文
杂文的“杂”体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性。邓拓有一篇杂文叫《一块瓦片》。在不长的篇幅里,作者像一位饱经经历的长者,带领我们追溯烧瓦的历史,让我们懂得了瓦的过去。这里有北京故宫色彩斑澜的“琉璃瓦”,有明代庐山天池寺的“铁瓦”,有西域泥婆罗宫的“铜瓦”,以及古代统治阶级用来显示他们奢侈生活的“银瓦”、“金瓦”。作者又由历代统治阶级的豪华建筑联想到我国劳动国民居住的简陋,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北方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旧社会里“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悲惨生活情景。读这样的文章,既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乐趣,又可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入的思想教导。这样就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寓理于文,寓理于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