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师行跪拜礼,恐怕被某些教导者认为是“感恩极致”,因此,就想将其物化为一种制度化仪式,形成一个校园文化传统。看起来,在这所学校,毕业班学生的一个规定动作就是向老师行跪拜礼了。
学校虽然一再强调是“自愿”,但却让人感到这是“被自愿”。如果是自愿,估计没有那么整齐,既然是“自愿”,为何主持人竟然发布“向老师行礼”。前面的同学跪下了,后面的同学还能不下跪吗?更要命的是,上届高中毕业生就已经开了先河,那这一届同学想要不下跪都难。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导是必须的。这也是学校的义务,但教导学生学会感恩,怎么就想到了下跪?难道学生对教师的感恩必定要下跪吗?我不知道这所学校是如何在教导中重视灌输“感恩”理念?也不知道学生每天都要做的“感恩操”是什么样子?不过,从学生“被自愿”的下跪来看,“感恩教导”已经奴化成“下跪教导”,已经变异成“精力矮化”,可怕的是,学生可能会因此而变得“奴役化”。
感恩教导要下跪,已经与感恩教导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就不要将学生下跪当作校园文体传统了。郭文斌
-评判
自愿下跪更令人忧心
万州区这所中学“自觉自愿”的说辞有很多诡异之处,颇值得人猜忌:一是900多名学生的集体下跪,这里面本身有暗示的压力,带动的无奈,集体的顺应往往具有“被迫”的成因,100%的自愿在理论上,很难成立;二是将跪谢延续和发扬,就避免不了集体组织的嫌疑。既然不主动逼迫,但又要“打算将其形成一个校园文化的传统”,自相抵触的说辞掩饰不了“被自愿”的真实;三是表达感恩的方法应当多样,跪拜并非每个人的首选,集体性的跪拜,其实就是对其他方法的剥夺。
学生的“被自愿”并不可怕,因为这种情势化的逼迫,有可能会激起更大的抗逆,学生有可能在不自觉中,坚定自己的认识。可怕的是,学生对于下跪感恩的自觉自愿,如果“跪谢”成了学生的潜意识和习惯性选择,成为感恩的唯一方法,这种局面其实相当可怕。试想,人生路上感恩之况层出不穷,难不成每一次报恩者膝盖都要软下去吗?唐伟
-质疑
此跪拜已非彼跪拜
多年以前,弟子向教师行跪拜礼很正常吧?而100年以后也许跪拜又成了风行了呢,至少应当不是什么扎眼的事情了。但至少在现在来说,跪拜还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因为在相当一部分的思想中,跪拜还不是普通的礼。即便是跪拜,那也是很私人的事情,是没理由登上大雅之堂的。
据介绍,跪拜礼本是“席地而坐”的产物。汉代以前,人们在会客、议事及日常生活中,一般坐在一条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在招待宾客时,为了表现尊重,坐着向客人行礼时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这样逐渐形成了跪拜礼。汉代以后,本来生活中的“跪坐”发展为“高坐”。但跪拜礼仍然存在,被广泛应用于官场和社会生活之中。
但跪拜如今是怎么被认识的?在国人的思维中,下跪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礼仪吧?
应当承认,对于“高中生毕业典礼上跪拜谢老师”这件事情,即便是学校组织的,校方也应当是没有什么特别目标的。但他们显然是把跪拜当成了简略的礼仪了。但时下的跪拜却和一个多世纪前的国人礼节相去甚远了,已经不是传统文化中的那个感恩跪拜了!刘宇
-延伸
站起来就别再跪下去
想起了两件旧事,摘录如下,以飨读者。2008年1月2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钱文忠跪下给老师季羡林磕三个响头祝寿的录像片;2007年10月,一位校长因为学生们不知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含义,给全校学生跪下了,并向学生们赠送了《弟子规》、《三字经》等书籍。没有比较就没有辨别。两位老师做法不同,高低立判。我衷心盼望学生不再给老师下跪,而老师为学生下跪却多多益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