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处所,彝族办丧事长期以来,似乎形成了不好的风气:好象大肆铺张活人才有脸面,闹热隆重办丧事才体现子女有孝心。而事实上“厚养溥葬”才是文明之举,近几年来,提倡不分肉的葬礼新习俗,正在广受彝族人的拥戴和欢迎,并逐渐带动学习推广,节俭、卫生办丧事应在彝区形成新办潮流。
应当厚养,父母在世时,子女孝敬他们,仔细肠服侍他们,礼貌的看待他们;特别是父母丧失劳动和生活才能时,更应善待他们,满足他们物质生活及精力生活的需要,象当初自己幼小时,父母疼爱仔细照顾自己那样去厚爱他们,供养他们,使其安度幸福的晚年,走完人生之途;父母逝世,就本着节俭的精力,力行薄葬。不许以殉葬,不许以任何物陪葬,在洗净和做过殡礼之后,禁止以“孝”为借口大操大办,浪费浪费,搞所谓“重孝厚葬”。
然而在不少人看来,平日里孝不孝外人不必定知道,但丧事办得好不好亲友来了,大家会直接看到。如果谁家白事办得不体面,就会被人说是不“孝”,脸面上不光荣,今后难以抬头做人。似乎丧事办到什么档次,成了直接断定儿女是否孝顺的标尺,而以钱论“孝”成了许多人办丧事不成文的标准。不少老人在世的时候,子女们往往舍不得花钱让老人好好过日子,把老人“送”走,却不惜花重金来操办葬礼,形成极大的反差。往往一场葬礼下来,把活人折腾得筋疲力尽,还欠债几千上万元。父母未必愿意自己的葬礼给儿女如此“添累赘”。如果生前孩子不孝顺,即使逝世后风光大操办,同样是对逝世者的不孝不敬。
厚养薄葬不仅可以展现当今敬老爱老的道德品德,也是老人们心中最想得到的幸福晚年。厚养对后辈人来说这也是天经地义,不可推辞的义务和任务。对老人活着不厚养,逝世后闹排场对活着的老人来说和知情达理的乡亲都是不想看到的。迫于大办丧事之风,不少彝族农民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没钱就借钱办,使其办完丧事后家徒四壁而债台高筑,有些本来在当地党政的帮助下,已经脱贫致富的,可为大办丧事又致使返贫的现象比比皆是。“三个文明’的建设,老百姓受益不少。烤烟、石榴、黑山羊、早熟土豆等支柱产业,带来了农户们衣、食、住、行的的转变,大家更应当建立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思想认识。
不要让铺张办丧事拖累活人,提倡健康文明,让丧事大操大办之风,随着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明、精力文明普及,逐渐减少淡化,增进彝区百姓文化科技推广,整体生活质量进步。事实上与其把钱花在老人逝世后没有实际价值的花费上,还不如在老人生前好好尽孝道,让老人安度晚年。“厚葬厚祭”之风缘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曲解,认为只有“厚葬厚祭”才干体现孝心。事实上,老人生前好好尽儿女的孝道,让老人安度晚年,才是最大的孝顺。厚养薄葬,是我们一贯提倡的移风易俗之举,是提倡社会主义精力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也是宽大农民发自心坎的召唤。和谐社会也越来越器重和提倡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的文明新风。文明建设需要这样的文明新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这样的文明新风。大家认识到厚养薄葬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到厚养薄葬的行列,推动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为创立小康社会共同努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