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西方哲学思想史上,关于人性问题虽然大多持人性本善论,不过他们对于人性的论述着重点又各有不同,如有的讲德性、有的讲理性、还有的讲感性。苏格拉底首先开创了德性主义的人性理论模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紧随其后,逐步奠定了德性主义的人性理论传统。从苏格拉底开端,古希腊哲学开端从自然哲学转向伦理道德哲学,人的问题被凸显出来,人的哲学也被确立起来。苏氏认为“德性即知识”,“道德与智慧初无差别,而邪恶系由无知而来。”人性本自具有善的真知灼见,本来的真知应当为善,人之所认为恶者,由于没有知识,致使断定错误。苏氏的德性主义人性论,在随后的古代哲学家的人性观念中被贯彻下去。善的知识被看作是为人的基本,广泛的德性被视为人的安身立命的东西。柏拉图在此基础上,对于人性又提出“情欲、意志与理性”三分的论说,认为人之理性本来是善的。他把人的存在划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灵魂是不逝世的和完善无缺的,肉体则是短暂的和虚幻的。灵魂决定着人的本质,并把人引向至善和永恒;肉体不是人的本质所在,他只会把人引向堕落。而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情欲、意志和理性。在他看来,正是这三个部分构成了人性的基础内容。灵魂之中,情欲是最低等的和最盲目标,意志居中,理性是最高级的和最苏醒的。柏拉图一方面延续了苏格拉底的德性主义路线,另一方面加重了这条德性主义路线中的禁欲主义偏向。他提出了一个理念至上或者叫作理性至上的解决计划,使人的生命运动被纳入到理性的金科玉律之中。接着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人性主义,他认为理性的本质或者道德的本质,就在于遵照中道。人的行动具有三种偏向:一种是遵照中道的德性,另外两种是恶行(即过度和不及)。在人的生活之中,过度和不及都会带来恶行和灾害,唯有中道能够给人带来善行和成功。古代人性思想发展到亚里士多德这里,大体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人性理论系统。人被定位在理性的本质规定之中,同时也被定位在社会的等级秩序之中。节欲和慎思,被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标记。重精力轻肉体、重理性轻感性,重社会轻个人,重德性轻利欲,成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哲人们的人性理论原则。然后,经院哲学风行,该派代表人物托马斯又提出了他的神学人性论主意。他把人的德性划分为实践的德性、理智的德性和神性的德性三种。实践的德性是一种意欲的德性或习惯的品性,它还要服从于作为一种理性思维习惯的理智的德性。当然,它们都还是自然的和有限的德性。只有神性的德性才干使人超出自然的限制,最终获得一种至善的幸福。在他看来,神学和人学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如同神性和人性是联合在一起的一样。在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范畴内,托马斯的神学人性论反应了宗教思想的发展变更。
文艺复兴以后,理性主义的哲学思维原则占了主导地位,并领导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变更。在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性观念中,霍布斯的自然人性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经验论的人性思维模式。这种人性论受制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及其方法论,强调人作为自然物体而具有的先天本性,强调人的物质愿望及其趋乐避苦的所作所为。与此同时,这种人性论又抱着理性至上的主意,把理性看成是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基本保证。在他看来,人不过是一架运动的机器。人的行动不过是人体的机械运动的体现而已。人体的机械运动产生了人的所有情欲需求和感官快活。人人都想得到快活和幸福,人人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在“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一样”。为了各自的私欲,人与人之间不断呈现抵触;为了争取和占领更多的财富,人与人之间不断爆发战斗。社会冲突的大批存在,阐明了自私自利乃是人的本性。
德国古典哲学不仅是近代西方哲学的高峰,而且也是近代西方人性思想的高峰。如果说英法两国的启蒙思想家们重要是按照自然原则来说明人性的话,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则重要是根据历史原则来答复人的问题。康德是最具代表的一个。他认为,人始毕生活在两重世界中:一方面,人是感性的存在物,人必须服从于自然世界的生成规律;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的存在物,人可以超呈现象世界的断定性和必定性,可以凭借自由意志而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道德出于理性的本质,标记着人的存在的自觉自律性。人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固然有寻求感官刺激和物质满足的本能需要,但人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超出感性的束缚而去服从“人是目标”这一最高的道德命令。德性的最高命令请求把人当作目标而不是手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