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散文《文学的未来》里面,有段意思是这样的:看书,需要自己动头脑,把一堆堆毫无情感的文字通过自己的思考转换成思想,从而获得知识与情感的陶冶;但是这就显得麻烦,颇不如漫画,话剧,收音机,电影来的直接,甚至连报纸也能局部代替文学作品,因此,文学作品面临着宏大的挑衅,并极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而孤单的守望图书馆的一角。这段文字用来形容现在的人真是再好也不过了,大家都跻身于这个拥挤的时代,时代人的特征大家必有所领会,不用我敖述,用一个字来形容:快。从几个风行语就能看出来,企业信奉“时间就是金钱”,恋爱讲究“闪婚闪离”,吃饭有快餐,连文学都弄个“快餐文学”。可以说,在这个时代,慢半拍就意味着“getout”。
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成果就是上面所说的,大家都不爱动头脑了。但这个不爱动头脑又有个说法。大家都把头脑用在了如何营生,如何暗害,尔虞我诈上面去了,因为这是生活所迫嘛,大家心知肚明,也不怨谁,我所要说的不爱动头脑,是说在思想上欠缺了。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我发明的,大家都有这么个感到,而且也常在公共场合感叹万千的斥责这个时代。既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似乎我没有必要再谈,但是中国人有这么个特点,说和做是不同步的,你别看他说得面红耳赤,其实这只是牢骚,私底下他也这么做。既是如此,我感到还是有必要振臂高呼一下,纵然无用,也还有一丝警醒功效。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为时代所迫。那么我们就来漫天撒网,扯远一点,看能不能从历史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旧交替的问题,任何新事物的呈现,必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譬如,今天的通信咨询如此发达,正面影响即是我们的信息通畅了,生活的简便了,负面影响即是我们却因此而失去了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竟丢弃了思考这个习惯;这个负面影响正是令我们痛心疾首的事情。我们请教一下历史,看看古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初,人没有语言,全靠眉目传情或其他肢体语言,有了语言之后呢,交换方便了,但是有没有人抱怨语言的呈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呢,不得而知。后来又有了文字,这让信息得到更广泛的保存与交换,增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么又有没有人抱怨文字的呈现呢,还是不得而知。再后来,由文字而引起了文艺界的种种革命,各种文体的呈现如诗的言情,叙的达意等等,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达意表情道路,从此人类文明便开端飞速发展了。现代信息的传递方法和与之配套的生活方法打破的这种情况,人们的思维方法彻底转变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的,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人们的精力是充实的,因为慢节拍的生活方法容许他们有时间思考,而且精力越来越充实,因为不断有新的艺术作品呈现。有人会说,现在不是也有很多新的艺术作品吗,中国每年发行的报刊杂志,电视红人明星接着名气出版的书,网络上的小说,堪称全球第一。但是,你看到没有,这些东西经不起品咂,或者说基本没必要去读。报刊杂志一看就过,电视名人的书,填充一下无聊的生活还行,网络小说呢,动辄几百上千万字,不用看,全是文字垃圾。这些东西的呈现(报纸除外),全依附于现代咨询,如果咨询一瘫痪,这些东西立时消散无踪。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个简短的叙述中概括出这么一点:人类思想文明,注意是思想,的发展,是在攀登一座高峰,经过艰巨攀登而达到的高度发达之后,是否必定要走下坡路呢?
假设上面这个概括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是否该应当停留在咨询呈现的前一刻,从而永远保证我们的精力充实呢?事实证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会结束的,况且结束所带来的落伍会让我们挨打。一挨打,贫穷,屈辱就来了。这就是造成现代人精力空虚的基本原因了,谁都盼望有一个充实的精力生活,但是谁都不得不放弃去寻求,物质和精力似乎从来就不可兼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