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家和平时代与多事之秋的形势不同,刘蓉批评了曾国藩应从远略、大局着眼,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名誉日起,就沾沾自喜,或者以文自娱,不忧天下。更不能上章言事,不管采用与否,而自塞其责。
原文:“君是今世所谓贤者。称赞你的人说:文祖韩愈,诗法黄庭坚;奏疏所陈,直追欧阳修、苏轼;志量所蓄,不亚于陆贽、范仲淹。这些诚足以让你显露于天下。道丧而文敝,全赖贤者起而振兴,这并非小补。然这只是君子不得志时所为。贤达而位高的人,就应当行道于天下,以宏济艰巨为心。
很久以来,士大夫陋习相沿;托文采以庇身,而政纲不问;藉诗酒以消磨时日,而吏事不修,正直君子推原祸始犹恐来不及,怎么能复蹈覆辙呢!你的几次大疏所陈,动关至计,确是言人所不能言、所不敢言。但言之而未见其效,就足以塞大臣之责吗?对国家没有补益,而你的名誉日隆;我想这不是贤能者的胸怀。比起陆、范的志量差得远了。匡主济时之略,先忧后乐之怀,你的雅量达到这种程度,才差不多能肩负天下之重。我盼望君能陈古训以自鉴而不矜于气,规大道以自广而务宏其度,集思广益,才差不多。遵守欧阳修、苏轼的志节而自许,博采韩愈、黄庭坚的词华而骄傲,这是承平无事的时代,可以优养大臣的名誉,但并非当今的急务,更无以救治乱世。
称赞你贤能的人说:“其廉可师”;明察你志向的人说;“以身殉国”。即使你自己也以此自许,日;“不爱钱”、“不惜逝世”,何等壮烈!虽然,以此二者让人明察你的自待之志可矣;若以此慰天下贤豪的热望,尽大臣报国之忠,则就距离甚远!
贞女在众人面前自夸说:“吾能不淫”,不淫就足以表扬淑女的贤德吗?不计划其大事而只以末节自张,这是何等的浅薄啊!今天下祸乱方兴,士气更加脆弱,欲驱天下智勇才辩之士,捐坟墓,弃亲戚,出没锋镝以与敌斗,非赏不劝。汉高祖四千户封赵壮士,而陈晞授首。项羽印信不忍给别人,而韩信、陈平终于弃他而去。所以滥赏则有才志士耻与庸人为伍,而吝赏又无以维系英雄之心。以廉自奖,又将以廉绳人,那些功名之士,就会掉臂而去。所以说:廉介操守,以语自待之志则可。而大臣之道,就不仅如此,更非可以推却义务。”
刘蓉在信中,先以韩愈、黄庭坚的文学成绩作比,再举欧阳修、苏轼的多彩华章为例,指出这些虽可彰名千古,但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有志者不仅如此,而应有陆贽、范仲淹那样的志量,才干成绩千古传诵的相业。文中针对妇人之德与君相之德的重大差别,规戒曾国藩不能拘泥于妇人之仁,而当行“仁”于天下。文末举项羽功高而不赏,终失韩信等事例,劝曾国藩赏功以维系天下英雄之心。这封信对曾国藩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曾国藩成为中国历史上两个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之一(一个范仲淹,一个曾国藩),奠定了思想的基础。
这封信不但从立身、做人、为官上有独到的高深的见解和宏论,就书信本身的文采,也不一般,值得观赏。特别是劝曾国藩不能仅“托文采庇身”,应以“救世治乱”为己任。道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敢于担负,不畏艰巨的良好操行。鼓励和弘扬在其位,必谋其政,不能尸位素餐。为国为民办实事,才是有用之学。这对于当今社会,同样有值得借鉴之处和领导意义。
读其文,观其行。我查阅了有关刘蓉的材料,他是晚清一位理学名臣,德高望重,跟曾国藩都是湖南省湘乡县人。后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经曾国藩的推荐和提拔,官至封疆大吏陕西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他出生清贫,但一生为官清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