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这一时代的巨人,不仅因他的丰功伟绩著称于世,也是由于他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所造就。他一生,博览群书,刻苦攻读,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典籍,因此才通古博今,从练豁达,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毛泽东爱读《资治通鉴》,1975年对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说到,“我读了七遍《资治通鉴》,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呀。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啰,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那个时间啰。孟夫子,关于这部书你知道多少啊?”
孟锦云回答说:“我只知道这是写历史的书,听老师说是司马光写的”。
毛又接着说:“当然,这不能怪你,这部书要是读上一遍,得好几年的时间呐。不过还是劝你读一读,不能全读,读某些部分也好。读与不读大不一样噢。你还年轻,有没有这个决心啊?”
孟锦云回答:“试试看吧,我怕没有这个毅力。”
毛泽东听后却说:“孟夫子,你有个词可用错了。不是没毅力,而是兴趣,因为有了兴趣,读书就不会感到累了。就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轻松,像休息一样。”
孟锦云说:“我看你就是对看书感兴趣,一天老看书也不嫌腻,还老看历史书,对历史书我就是读不进去。”
毛泽东接着说:“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大得很呐。有人觉得中国古代的历史全是糟粕,不值一看;还有一种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包医百病,我看这两种人都有片面性。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析,对不对呀?”孟锦云点头称是。毛泽东又问一句:“为什么对呀?”
孟锦云不加思索地答道:“主席说的还能不对呀?”
毛泽东笑着说:“我说的就都对呀?那我不成了圣人啦。历史上没有什么圣人,现在也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什么都对的圣人永远也不会有。
说实话,中国革命的每一步胜利,都与毛泽东通晓历史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招一式,都与他通晓历史分不开的;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每一次重大失误,也都与他借鉴中国历史分不开的。
毛泽东读书的趣话和对读书的论述,我们所涉猎到的不过九牛一毛,在此寻着他读书的点滴足迹,摘抄分享,略呈肤浅的己见,姑且算是一份自认的心得。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如果说毛泽东是对传统文化加以批判继承的话,那蒋介石更多的是颂扬和传承。蒋介石一生也博览群书,所著的书,所写的文,不逊色毛泽东。两人都被英国一家权威的媒体评为二十纪对中国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五位人物之一(一,蒋介石,二,毛泽东,三,孙中山,四,蒋经国,五,邓小平)。对于儒学人物,蒋介石一生最推崇的莫过王阳明;对于经世致用的莫过于曾国藩。蒋介石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我是自18岁就开始研究的;以后五十年来,更曾经读了再读,研究了再研究,他的《传习录》与《大学问》这两个册子,真是使得我百读不倦,心向神驰,不知其乐所止。”对于曾国藩,蒋介石在黄埔军校任校长期间,将曾国藩的语录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使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不同程度的受到曾国藩思想的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