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拍砖”新版《红楼梦》
专家和导演分析50集电视剧在还原文学巨著上的艺术得失
从指出到责备,从叫嚷到叫骂。伴随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时的超高收视率,是网络上一片争议、责难的超高人气。对黛肥钗瘦的演员外形不认同,铜钱头、贴片妆的人物造型有非议,台词、旁白、音乐乃至最重要的剧情等等,各方争辩的焦点几乎涵盖了电视剧的全部。80后、90后用《红雷梦》《青楼梦》之类无厘头的改名来表达自己对新版《红楼梦》的扫兴和恼怒。
新版《红楼梦》主创团队、有《红楼梦》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以及以80后、90后为主的网民,这三方分辨通过自己的话语渠道验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宝黛钗”的道理之外,他们的争辩又共同指向了一个目标: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寻求对《红楼梦》这部中国最巨大文学作品的大众审美取向的基准线。
在这一次关乎艺术和文化范畴的争辩中,80后、90后的声音无论对错,都被认真倾听,他们不再被主流看法视为少不更事的群体。
面对简略、极端的批评不能心平
以知天命的年纪干了件很不安于天命的事。
50集的新版《红楼梦》昨天终于在东方电影频道播完了。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网民乃至媒体的争议、辩护之后,李少红感到这一段日子要不停地面对媒体,想着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怎么去讲话,其辛苦程度并不亚于拍戏。
如果没有当年的走马换将、临危受命,李少红如今应当是远离风暴中心的旁观者,可以随心肠叫好或批评。换种身份,风轻云淡的做派自然就在话语间显露,就像杨澜对记者所说:“最近工作忙,没有好好看过新版《红楼梦》,但作为李少红的好朋友,我确定支撑她,信任她的艺术功力。”相形之下,李少红在近一月里不停地接收全国媒体的采访、上节目,偶尔口无遮拦几句,就会被冠上“怒斥”的帽子,引来嘘声一片。
“将来若有机会,还让你拍《红楼梦》,这活接吗?”电话那头的李少红沉默良久。对于这个提问,断然拒绝,似有一朝蛇咬、十年怕绳的露怯;立马应承,又豪勇得近乎无知者的无畏;沉默,更多代表着思考和面对《红楼梦》所抱有的敬畏之心。
压力之下,毫无惧色。那是手表的广告词,即便心坎再强悍的人,面临如此的“言论围剿”,压力也是宏大的,更何况,李少红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个强悍的女人。不过,李少红保持认为,电视剧中很多对原著独具匠心的懂得,是被误读或那些言论者基本就不想读而急着发言抢眼球。
论及被80后、90后诟病最厉害的黛玉和宝钗的人物形象,李少红说:“黛玉和宝钗是心坎不让步和让步的两个代表,她们的生活态度并无高低、对错之分,这其实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对这两个人物塑造时的总纲。”
李少红认为,简略、极端的批评看法并不能有助于艺术的进步,同时也不能让她心平气和。
翻拍者是推广《红楼梦》的功臣
《红楼梦》和其他经典名著每一次被搬上荧屏的经历,对主创团队而言都是一次风险宏大的行动。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表现:“只要一说翻拍《红楼梦》,就会有几百万人来指导你,这个要这么拍,那个要那么拍,李少红其实很不容易。”马瑞芳表现,翻拍者在推广、普及经典名著上是功臣,“我一直认为王扶林、李少红他们才是推广《红楼梦》的功臣,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逊说:“现在有一种现象叫经典代读,越来越多的人不看原著,转而从根据原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去懂得原著。新版《红楼梦》在推广原著上的作用确定是积极的。”孙逊建议观众们若想更好地观赏电视剧,可以拿本原著对照着看,他自己在看新版《红楼梦》时就是这样做的。
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也是翻拍名著的力挺者,他说:“我主意不断翻拍经典著作,因为每次翻拍都会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