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斗始迄百年的丧权辱国,以至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和苦难的泪水,忍气吞声、无可奈何地忍耐霸权国家的侵犯和压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军民进行挑衅,侵犯中国的主权。1933年占据山海关、热河等地,逼近长城,华北形势危急。当时作为中国军民的最高统帅蒋介石先生,考虑到国力不能与日本对抗的情况下,作出了很大的让步,边抵抗侵犯边寻求政治的解决。在1936年产生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后,蒋先生深入地认识到抗日战斗迫在眉睫,特别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并在庐山发表谈话,“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守土抗战之义务。”蒋先生出于民族存亡考虑,不计前嫌,服从民意,将共产党几万人的部队也编入抗战之列,美丽着全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各大战区司令长官奉蒋先生之命调兵遣将,全国性抗日战斗正式开端。以蒋介石先生为首的军事领导下,何应钦、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白崇禧、顾祝同、陈诚、张治中、刘峙、卫立煌、胡宗南、杜聿明、朱德、宋希濂、彭德怀、钱大钧等许多高级将领费尽移山心力,成百上千的高级军官以及千千万万不知姓名的低级军官和宽大士兵,通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斗的巨大成功。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滇西1944》,就是以国民党第八军贵州籍将士在云南滇西打击日本侵犯者为历史背景编排的。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称“松山之役”。
1942年夏天,日本占据缅甸后侵入云南滇西,占据龙陵、腾冲、松山地区。为控扼滇缅公路,截断盟国援华的国际交通线,日本人在松山滚龙坡一带修筑了极其坚固的工事,号称“松山防线”。由其精锐第五十六旅团固守。日军曾扬言:“中国部队不逝世亡几十万人,休想攻下松山。”
1944年夏秋间,为配合缅北攻势,远征军又恢复了滇西攻势。蒋介石、何应钦命令宋希濂的第十一团体军攻打“松山防线。”但宋部接连猛攻20多天,伤亡惨重,未能攻下。蒋介石急了,要何应钦调他的第八军接替宋部持续攻打。
第八军的军长是时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亲侄子何绍周(兴义人)。该军是以贵州部队为基干组建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黔西南人,重要是兴义人,第八十二师师长王伯勋、副师长王景渊等都是贵州人。军长何绍周接收作战任务后,蒋先生和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发来电令:“一周若攻不下松山,第八军师长以上军官以贻误战机论处,捆送重庆,军法处理。”经军长何绍周的精密安排,师长王伯勋、副师长王景渊的有效指挥和安排,终于在一周之内即1944年9有7日,将日本人号称的“松山防线”全部摧毁。负隅顽抗的松山防守日军第五十六旅团的3000多人,全被歼灭。何应钦获悉侄儿何绍周如期攻克松山的喜讯,立即向蒋介石报捷,并亲自在重庆中央电台发表讲话,说:“日本人吹捧的攻不破的松山防线,被我第八军摧毁了,日军五十六旅团全部被歼。从此,打扫了滇、缅国际交通线上的最大障碍--”。
“松山之役”,是抗日战斗以来,中国部队主动进攻的第一次战斗,“松山之役”的成功,通过美国战地记者的报道,中国部队英勇坚强、不怕就义的精力,逝世伤严重的悲壮画面,传遍世界各地。美国总统罗斯福向蒋介石贺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