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没有人给爱情进行过量化,细化,更没有人给出过确实的公式,因为爱情在人们的眼里太神圣了。一旦这个美丽的外衣被撕毁,爱情就无法再去歌颂和夸奖,作者的笔下也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了,因此没有一个作者去撕毁这个美丽的外衣,这也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然而,谎言毕竟是谎言,随着人们的觉悟,对爱的召唤,早晚都会被人们去发明、去撕破。我想把爱情真实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让大家有一个苏醒的认识,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这样,人们就会从实际出发,在看待爱情上就会客观地分析,客观地看待,从而减少过高的渴望和盲从,较好地避免爱情悲剧的产生。
我个人认为:爱情等于物质(经济基础+地位)和精力(价值观念+容貌+气质)的积。其中物质包含经济基础和地位;精力包含价值观念、容貌和睦质。其公式表达为:爱情=物质(经济+地位)*精力(价值观念+容貌+气质)。
从公式不难看出,爱情与物质和精力成正比。当爱情的值断定时,物质的东西越多,那么精力的寻求也就越少;那么,精力方面的东西越多,物质方面的东西也就少了。当爱情的值不断定时,物质和精力都好,那么爱情的坚固性系数就越大,反之,就越少。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爱情的条件。以前,有一个村里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为家里穷,人长的也不太美丽,与其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他还没有找到对象。有一天,他去问智者,智者说:爱情是有条件的,你家穷,人又不美丽,又不会技巧。所以你找不到对象。因此,你必须学一门技巧,学会挣钱才行。这个小伙子第二天就去学习打铁技巧,一年学成后,回家自己开了个打铁铺,两年下来盖了房子,家中也逐渐富饶起来。于是上门给其提亲的人很多,小伙子从里面挑了个美丽的姑娘结了婚。这个故事就阐明了姑娘在选择爱情标准时,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第二个故事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美丽的、动人的爱情故事。讲的是在西汉时代,大文豪司马相如与美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后来司马相如被人们称为“情圣”。其实真实的故事是:当时司马相如虽在当地是一个比较著名的文人,但家里比较穷,人长得非常美丽。当他得知全国首富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逝世了丈夫,17岁就成了寡妇,但人长得非常美丽,又有才时,就想尽一切措施想得到卓文君。但卓王孙不批准。卓文君看其是当地著名才子,又英俊美丽时,就同司马相如私奔到其家。但因司马家中较穷,无法生活时,卓文君就与司马相如到其父的家门口做生意。卓父看女儿生米已做成了熟饭,因面子和心疼女儿,就给其好多钱,让他俩回司马相如家里生活。当时,汉武帝很观赏司马相如的才干,便召其到朝里做了侍郎。过了一段时间,司马相如在京城有了“情人”,他想同卓文君分别。卓文君便给其写了两首数字诗,第一首是:“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相思,千般系念,万般无奈把郞怨。第二首诗是:万言千语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阑,九月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遭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已心乱,急促,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郞呀郞,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作男。”司马相如看信后很受教导,又想想文君既有钱,又有才,人又非常美丽,更支撑自己的事业,所以又“抛弃新欢选旧爱”了。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中可以看出:爱情不但要有物质基础,而且还要有精力需要,如果司马相如人长的不美丽,又没有才干的话,文君也不会同司马相如私奔;但文君家里如果没有钱,人长得又不美丽,又没有才的话,文君的爱情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