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办公室任职,打来电话,要我写一篇财政薪火相传的文章,写人叙事感悟心得,文体不限,尽快完工。十五载的交情,非一日之寒。作为财政人,于公于私,我似乎找不到推却的强硬理由。
人贵自知,人生的定位很重要。凭我平日里偶见小刊的豆腐块,我不过是有处所特点的“小菜”,绝不会是他方名厨,合适抛头露面之辈。而幸我对于官方语言的木讷,才时至今日还能保存文字里的那点点灵性。
既然,推却不能成全,就只好磨刀霍霍,捉刀代庖。
(二)传承
既是传承,足见其历史渊源之久。财政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过程。所以从这方面说其实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从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至晚清的戊戌变法,飞越千年,顺流而下,扬名千古。“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政治家王安石很早诠释了财政的职能。然而,漫漫历史长河中,那些胸怀天下,革故鼎新的伟人们,也都被按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雨打风吹去。
从封建社会几千年为一家敛财的朝廷财政到民国初年的官僚资本之财政,从本质上说都是与国民的利益相悖的,大浪淘沙,注定其毕竟会退出历史舞台,不管你是否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国民政权建立以后,随着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近十年来我国建立了公共财政的框架,国民受益将会越来越普及。财政才回归本位,体现着以天下之财资天下之费的真正的财政内涵。
Nothingisfinal(钱学森语)。任何一种财政体制都是附着特定的社会形态。公共财政体制也不会是最后一种财政体制形态。随着国家社会发展中抵触的日益突出,民生财政亦将踏上康庄大道。但无论何种财政形态,只有秉其大众利益,真正落实到民主上,让老百姓当家作主,才会走得更加长远。这才是财政真正的宿命。
(三)感悟
因为财政承担着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的职能,故而对国计民生有着非凡的意义。时至今日,当腐败虐行,民生不振,有人就形象地打了一个比喻,公共财政就是一块大蛋糕,如何分配就掌控在一小部分人的手中。离蛋糕近者多得,远者少得,老百姓只能眼巴巴盼得一瓢饮。这无疑是对当今社会腐败现象的嘲讽,其实也暗含着对财政体制的亟待改革的诉求。从高官敛财到小官大贪,财政无不饱受体制的苦楚。一个小小科级干部涉案过亿元,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体制之失。为什么贪官们就这么容易屡屡得手,如探自家之物?可见监管已严重缺位和错位,应唤起当局的觉悟。
想想2005年之前,我在边远山区的一个财政所工作,满足和幸福着一个月四五百元的工资。为了完成上级财政的税收任务,风里来雨里去,真正的“白加黑,五加二”,没有牢骚,没有困惑,不言报酬。为了12块钱的屠宰税,餐风饮露,夜宿桥头。搞送税制那会,为保证税收及时收缴,经常因为一个月仅五块钱的纳税户,和财税干部们访家入户,整治税收环境,终于“拼”出一片新天地。为了那一年几十上百块的农业税,磨破了多少鞋底,付出了多少艰辛?想想当年的“光辉”岁月,看着同事一个个被人骂为“税犬”,至今想起来感叹万分。当年在乡镇讲得最多的口号“节支也是增收,边远也有光辉”亦至今犹响耳边,可是面对今天的某一天,某一个场景,我无言以对,我羞愧自惭。
一个小小的局,一年的招待费用几百万达千万,这已不是消息。一年公务抽掉的和喝掉的是一个什么数字,用“惊天”形容绝不会为过。因公车所烧掉的财政资本又是多少,有统计数据说占财政支出的三成以上。还有贪官外逃资金据官方数字汇总已超过了五百亿美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钱是哪里来的?难道就是我们财税人那些一块一块地从纳税人身上弄来的钱?我的天呐!……
纵然腐败现象深入各个范畴,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反腐奋斗已席卷全国各地,体制改革也吹响了战斗的号角。作为财政人,处于老百姓视野中心,立行在职业操守的刀口浪尖,除了应有严格的制度束缚之余,更应清清白白做人。财政体制将走向何处,如何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是我们做人的立场和良心考问的命题,只有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阳光财政,自觉监督,才不会走弯路,入歧途。清朝当红一品大臣和坤在临逝世之前写有一首诗,很能警惕世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