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和民主制度一样是一种生活方法,最终就要靠人来履行,需要人们拥有法的观念和意识,使法律条文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常是以法作为获得利益的手段,对法的精力并不尊重。因此怎样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如何有效地把法治付诸实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Q:依您前面所谈,“法治”的理念已经是新时代儒学所包含的精力了。
A:是的,宽广的人文精力是所有宗教和信仰的基础和参考。中国社会之所以可以保持那么长时间,不是靠一般意义上的宗教,而是靠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如果没有精力性,这种文化传统很容易沦为工具。
儒家文化有一套它的基础价值理念,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感到,在21世纪的儒学,一方面发展的空间很大,另一方面本身要通过学习使得自己更为丰富。
儒学,应当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儒家代表的中国文化积淀不是你可以选择的,这是在你的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有人把它比作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Q:现在您感到中国对儒家文化的推广到位吗?有舆论认为,大陆的“国学热”有一种功利的成分在里面,您对此怎么看?
A:功利性是有的,但是“国学热”还是能够推广国学本身的价值。现在有很多企业家到大学学习国学,虽然有功利的一面,但他们愿意花费很多精力于此,这表现企业家们已经从简略寻求“企业做大,获得更多财富”的目标之外,也想获得一些人文价值,人生的意义,寻求心灵的满足。
目前有不少大学发展国学的工作还是非常扎实的。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术传统完整成为批评的对象。我们社会曾经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向工农兵学习,知识分子长期积累拥有的文化资源,荡然无存,比如“克己复礼”就成为成千上万人批评的对象。现在这种情况转变了,这种转变正面价值非常高。我注意到现在很多书院和读经班,还有学堂也恢复了,开端讲解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这是好事。
Q:我们现在能不能这样说,现阶段对中国社会而言,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就看我们怎么转?
A:我们现在确实处于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如果处理不好,就每况愈下。但转折点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问题。
单就中国社会而言,要是儒学施展它的积极效用,还是要“综合创新”。“综合创新”不能靠一个阶层,一种职业。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一个人的自由是世界所有人自由的基础”。每一个人对儒学的认同或者价值的基础实践,都是儒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起源: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