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对象】
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级人文研究院院长。祖籍广东南海,出生于昆明。在国际汉学界,被公认为新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访谈动机】
一见记者面,杜维明便笑着说:“本来,‘我们的社会病了’就是你们提出来的啊。”
今年5月21日,第540期《国际先驱导报》推出核心报道“我们的社会病了”,指出体格日渐强健的中国人,心理却正在缺失信仰、严重畸形化。这一观点与此前杜维明的呼吁“异曲同工”。
去年9月,杜维明接收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现,“北京奥运向国际宣示了中国文化美好的一面,令世人惊叹,可是‘毒奶粉’、‘毒饺子’等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却裸露出某些中国人人文素质的缺乏,即使再举办10个奥运,也难于补充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负面形象。”
作为当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杜维明几十年来,一直为以人文精力为主导的思想教导运动而奔走。他疾呼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创办人文精力国际论坛,提倡对话的文明,发扬宽容与包容的对话精力。
有人说,儒家伦理对勤恳、节俭、家庭观念、团队精力,以及人际网络的器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促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那么,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这一大背景,新时代儒家学说是否能为中国的“精力病状”找到“药方”?抑或重建崇尚“仁义”的久违的信仰?
【先驱语录】
★人们对物质上有所等待,也叫做“物欲的释放”。我想,这些也是社会病态的重要原因。
★现在人们虽然心态浮躁,但仍有爱的心态和向上的志愿。社会虽然“病”了,但“元气”还很充分。
★儒学,应当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它代表的中国文化积淀不是你可以选择的,这是在你的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有人把它比作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徐明 邓媛 发自北京
“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元气越来越单薄”
《国际先驱导报》:“我们的社会病了”,您对此也有领会。
杜维明: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启发大家思考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不仅仅是政治、经济问题,还有社会心理问题。我感到这一说法是一个创意,信任会得到很多人的回应,也值得我们大家深入反思。
Q:您感到中国社会现在有哪些“病态”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A:一般认为,中国现在发展的势头很好,因为中国经济在腾飞,政治影响力也日益进步,老百姓的自负心不断加强,在国际社会也建立了较好的国家形象。
但就在这样一个强势的气氛中,大家也在忧虑,不光是对未来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的发展,还有社会心理层面:这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民族要复兴,她所需要塑造的文化认同是什么?
一方面,我们的等待比较高,期望国民素质达到更高的程度;另一方面,我们发明自己遭遇不少困境,比如社会秩序不够稳固、生态环境遭遇污染、人文环境有很多缺失……;再比如,市场经济的急速膨胀带给人们烦躁的急切感,对健康的社会气氛也有很大冲击。
Q:有学者概括道,当前中国社会人心“溃散”,您对这一概括和归纳认同吗?
A:我想,这只是一个方面。用“溃散”一词来许形容这个社会,阐明一些人有一种心坎的忧虑甚至焦虑。
目前社会贫富极度分化,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性非常大,以往保持社会安定的因素产生很大变动,再加上伴随着全球化,我们的参照系统扩大了。我们发明,与韩国、日本,还有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所以人们对物质上有所等待,也叫做“物欲的释放”。我想,这些也是社会病态的重要原因。
Q:您曾说“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的市场化”,为什么市场的力量可以超出信仰和宗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