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博客文化是一种高度开放的文化。
世界上所有的网站,大多数会供给博客制作的功效和服务。博客一旦制作面市,都会给相互联结的对方等供给文化产品。在互联网上做博客,决不因为你是专家、你是学者才干做,只要自己愿意就可以,所以,有我的博客我做主这样的说法。当然,只不过各个博客的程度同制作主体的文化素养、知识、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并非是谁的专用。博客上每一种文化产品一旦公开都具备开放性,不论贫富贵贱,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上了互联网,谁都可以尽情享受,不受时间的限制。北京、纽约、东京的读者可以同时翻阅一个博客的同一页,可以浏览同一篇文章,可以同看一幅图片,可以同时将自己的评论展现在同一个张贴板上,因而博客文化具有开放性。
第三、博客文化是一种文化花费与文化生产相互交错的文化。
中国网络文化的最早开辟者姜奇平先生在其《通过知识获得自由--兼谈共享权的生产意义》一文中写道:"未来的知识生产模式,将是生产者与花费者在互动中共同发明知识。一个人在网络进行交换和探讨时,他供给看法时是在进行知识生产,而在倾听反聩时,就是在进行知识花费。反过来说,一个人在共享知识时,由于始终伴随着看法的发表,从而成为知识生产;而在发表看法中,由于旨在博得人们的回应,又成为一个知识花费过程。"其实博客在制作过程中,作者在花费网络资源,一旦面市,同它相互链接的博客作者又会在观赏它的同时进行花费和生产。因而可以说博客文化是一种文化花费与生产相互交错的文化。
第四、博客是一种推动人性回归的载体
现代人由于竞争的激烈,个性压抑得很厉害,确实盼望能"偷得平生半日闲",使自己变成一个暂时的自在之人。由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种种关系,使人不能真正放松,不能真正摘下自己的人格面具。人们可以换一个名来制作博客,现实中带着面具的自我会悄然隐去,而具有原始意味的本我才可能活泼起来。所以,一些博客制作者往往都能在博客上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在无意识的大脑运动过程中,裸露出自己的本性,通过博客这一载体将作为人之本性的真实面传递给观者。
博客由于它是以文化作为粘合剂,它把制作者同观者紧紧粘在一起,而文化又是人类精力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心理召唤力与感召力,即使是远隔千里万里的异国朋友,也能做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可能走进同一个网站,可以进入同一个博客,可以相互谈论共同关心的话题,为人类的命运共献良猷。而由于来往者常常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在来往中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概率大大增加,相互懂得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我国有一句古话:道不同,不相与谋,这颇能阐明博客文化的特点。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寻求,才会“千万里我追寻你”,并走到一起来,成为一个圈子。当然,这个圈子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可以随着来往的频率添加或减少。而且,网络的流通性并不妨碍一个人可以参加多个博客圈子。
博客在交换和沟通上方便快捷,目前已经成为网络时尚。建立博客后,既当作者又当编辑,既要写文章又要配照片,网页要经常更新,管理好一个网页,也不容易。一个博客质量的高低、优劣,就同博客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博客的制作就如同一个杂志的编辑一样,需要编辑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在这些要素中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还是世界观问题,你的博客你做主。你要写什么上去,要粘什么上去,就看个人是抱一个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态度了。笔者发明有的博客之文文笔不错,但内容实在是不敢奉承,尽管是写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感,让人读来不愿意读下去;有的图片让人感到实属拙劣无聊,没有给读者一个好的、纯粹的文化空间。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博客人气很旺,点击率非常高,这是不是越黄越博,不黄不博呢?虽然“博客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自说自话”,等于是作者选择一种公开的方法在网上颁布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心路过程或者心得领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木子美自爆性史的《遗情书》虽然备受责备,但却很正确地体现了“博客文化”的一些内涵,但是尽管木子美现象是一股强盛的冲击波,但冲击波过后,我们有没有认真想一想:中国博客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什么?中国博客的路该怎么走?因为博客在中国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很多处所尚待规范,有很多问题值得博友们共同探讨。既然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页,制作者就有义务建好,文明办网页,也盼望别人文明看网页。在现实中还有的博客贴各种文章和图片,几乎看不到作者本人的观点或者评论,像这样一种情势,虽然顶着“BLOG”的头衔,但实际上仅仅起到了搜集的作用,尽管这样也具有必定的价值,却没有体现出BLOG的精华。真正的博客,真正的网页,还是要有创作者自己的东西,尤其是有作者个性话的、鲜活的东西,不是随着现有的东西去做,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个性。如果没有是可怕的,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这样在网上就是一种资源浪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