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随着陈临春、柳钢、马东等三位中央电视台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导演的浮出水面,无疑又将人们对2011“春晚”的胃口大大吊动起来。期待是迫切的,希望是充盈的……的确,多少年了,最喜庆、最盛大、最难忘、最牵动亿万人心的电视节目,莫过于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晚”了。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成功举办,标志着“春晚”这个新生文化事物的诞生。从此,中国老百姓有了每年除夕看“春晚”这个“新民俗”。难怪人们说:“春晚”是中国人新年的一道文化大餐。
没有任何一个节目能像“春晚”那样,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段,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召唤到荧屏前,让亿万中国人一同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改革开放的恢宏巨变,并为之歌唱、感动、振奋、懂惧……也没有任何一个节目能像“春晚”那样“抓”人的心。早早的期盼,急急的等待,深深的投人,久久的回味……在中国百姓看来,观看“春晚”就像贴春联、吃饺子、放爆竹一样,哪一样都不能缺少,缺少了,这个春节就等于没过好。
老百姓最初是以一种虔诚而平和的心态来看“春晚”的。随着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即使在节目不断推陈出新的情况下,他们也开始评头论足了。从晚会主持到歌星笑星,从节目内容到形式表现……日子越过越好,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但谁能说这不是一种进步?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央视“春晚”不仅开创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先河,而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它的成功不仅牢固确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电视台衍生出类似的系列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春节戏曲晚会、春节歌舞晚会、部委春节晚会(如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晚会等),元旦、元宵、三八、五一、七一、八一、国庆、中秋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地方电视台频频效法并力求创新。目前,综艺节目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媒体文化形式,而“春晚”为中国电视综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蓝本。据悉,央视“春晚”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
通过春节晚会,一大批歌星笑星脱颖而出,成为明星,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批歌曲、小品、相声在百姓中耳熟能祥。而“春晚”优秀节目的评选,又把百姓与晚会的关系大大地深化了。不管怎样品评,那一份喜爱与执着是再也挥不去了。
其实远不止“春晚”,许多人们熟悉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和电视连续剧,也是每年都如“春晚”一样有新变化。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与社会的发展是最合拍的时期,电视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跟人的思想解放紧密联系,并最终确立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一中国电视的基本定位和基本内涵。
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新闻不断纠正着总设计师邓小平所批评的“打开电视就是会议”的现象,从1993年的滚动播出到1996年的直播,以及随后的对各种重大题材的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都使得电视成为观众获知重大新闻的首要媒介。比如《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1+1》等栏目,就都是我的最爱。
伴随着改革的深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加强,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品牌节目,提供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恰当好处地进行舆论监督的成功经验,为全国老百姓所瞩目、所喜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