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貂蝉的最大特点,并不是长得何等天姿国色、明眸皓齿,而是她那运筹男人于鼓掌之中、令众男子为其魂牵梦绕的本事。一个女子周旋于两个,甚至几个男人之间单单靠色相是远远不够的,而她却能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潇洒在他们的淫欲风流之上,畅游于他们的争风吃醋、明枪暗箭之间,娇滴滴的可让大刀飞舞,欲媚媚的能使男人无骨。丰韵之工夫实在了得,无疑令人叹服!
至于貂蝉的历史功劳,看学者们怎么说:正是由于貂蝉的呈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白门楼上的殒命。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现与高度智慧的应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持续延续。
可见这美丽的容貌再加上一点的政治因素,足以使一个人的形象瞬间高大了不少,也与西施等同了,我们却无法断定这是否是两位美女的本意,但有一点可以明了,事件背后总有人在把持,诸如范蠡、王允之辈。
貂蝉的一生,在被男人的控制又控制男人之间游走,无疑是悲剧性的,已然没了自我,最终也难逃悲惨的结局。诚然,在那样的年代,凡是有一点姿色的女子,不悲惨的又有几个?只不过有人为己(贪图一时之乐),有人为家(齐享雍容华贵),有人为国(怀揣忍辱报国之志),至于貂蝉属于哪一类就任凭后人揣测评说了。
美女之(四)王昭君
最后要说的是四大美女中我个人最爱好的——“落雁”美女王昭君。我想,古往今来,昭君之所以令众人爱好,大家纷纷为之吟诗作赋,并不仅是因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那和亲之举为历史重重地抹上了和平的一笔。
相传琴棋书画、精明聪慧的王昭君只因不肯贿赂赂画师毛延寿,致使她进宫多年未能见到汉元帝一面。直到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对汉称臣时,汉朝安排秀女与之和亲。王昭君是其中之一,就在她应诏拜别之际,元帝才发明后宫中竟有如此貌美佳人,欲留有意,可为时已晚,懊悔莫及!
据说,就在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走在旷野之上。让南飞的大雁看到了,大雁竟忘记了摆动翅膀,跌落地下,故而昭君便被称为“落雁”了。
古往今来大凡爱好舞文弄墨的人都免不了为昭君画上几笔,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应算得上经典之作了,一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雄壮有力、凄婉哀怨,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凉无穷的沉痛。一个貌美如花的汉家女,却要嫁到偏远而又风气迥异的异国他乡,心坎的苦楚可想而知,无尽的泪水幻化做一曲曲动人的歌声——“叫一声故乡爹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远又长。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哀和哀伤……”撕心裂肺,直教人肝肠寸断。
也许正是因为爱情本身带着“可遇不可求”的特质,所以古今中外无论是资深名流还是芸芸众生无不对它心憧憬之,无穷憧憬。于是大家都争相歌颂巨大的爱情,又有谁注意这与生俱来、绵久敦厚的亲情呢?但是,如若叫你要用一世的爱情来代替这亘古不变的亲情,我想谁人都是不愿的吧。昭君亦是如此。
庆幸的是,她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她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所到之处,恩赐一方。她还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斗,间接促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美女的功劳可见一斑!而这些却是西施、杨玉环等亡国之女可望而不可及的。而她那不媚俗、不送礼的傲骨,也足以让靠风情扬名的貂蝉望而生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