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我智慧,所以我求真;我求真,所以我奉献;我奉献,所以我幸福;我幸福,所以我快活;我快活,所以我智慧!
在迟希新教授的讲座中,他讲到了“人生四大惜事”:一曰少无良师,二曰长无益友,三曰壮无善事,四曰老无令名。听罢,让人若有所思。教授真是聪慧,把古人的“人生四大喜事”一翻身,便迎来了无数的掌声。教授把“少无良师”排在“人生四大惜事”之首,足以阐明“良师”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良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何为良师?简而言之,良师就是有超能人格魅力的有智慧有头脑极度负义务的老师。
良师何在?笔者认为,只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的,都可称之为良师。
一、超强的人格魅力
卡尔·明格说:“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其实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你能否博得学生尊重和爱戴,其重要前提就是你是否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也就是说,成为学生良师最重要的并不是“能”而是“德”。“德高为范”就很好地阐明了这一道理。俗话说:师有四种,一种是业专而德高,德艺双馨,此大师也,乃师之榜样。一种是德高艺不专,此一流师也。一种是技高而德疏,此一般之师也,一种是德艺均不可称道,此不配为师也。艺是客观的,精就是精,差就是差;德是主观的,需要他人之评价,让大多数人受益的人,评价自然不会差。所以有“艺精靠自己,德高乃无私!”之说,这阐明学会”修行”对一个老师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众所周知,教导中最为重要最要害的是品德教导,“教导无小事,处处是教导”,因而教师的为人师表尤显重要。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必须严格请求自己,积极进取,在看待学生的问题上,不能以学生的成绩定优劣,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给予他(她)应得的关爱与关心,才干在教学之外建立教师的人格魅力,博得学生对你的认可。大家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学生的面前其实就是一个示范,一个榜样。如果你的所作所为能够打动学生,驯服学生,你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他们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模仿你,靠近你,崇拜你。因此,教师如何公平、公平、真挚、无私地看待学生,处理学生之间产生的小事,才是博得学生的钦佩、爱好、尊重、亲近的重要砝码。由此看来,对教师而言,“德”才是一个老师能否成为“良师”之基本。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小学学生幼稚的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同时也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他们总认为老师是琴棋书画样样优良,吹拉弹唱门门在行,听说读写行行精通……虽然我们每一个中小学老师不可能做到如此全面,但至少它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为师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素养,否则,将难以胜任此项工作。所以,教导主管部门请求教师进行毕生学习的原因正在于此。一个老师,只有储备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工作起来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常言中的“学高为师”就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在知识储备方面的高请求。我们知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不能只是一桶水。教师本身就得是川流不息的河、容纳百川的海。因此,作为一个老师,加强学习是分分秒秒必做的事情,不但要学与教导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与教导无关的知识;不但要向专家学者学习,向优良的同行们学习,还要向每一个学生学习,向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学习。只有这样,你才干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教导的发展,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师只有不断的地学习,在知识结构上,不断地补充,在理论学习上,不断地更新,还要经常参加各种教导内部的教研运动,在教学中经常听听示范课、观摩课,深入研究教法,以适应教导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教导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人才观,并以此来领导自己的教导教学工作,才取得了良好的后果,才干“永葆青春”,博得学生的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