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已播过)、《三国》(第一轮已播完)和《红楼梦》(正在播)的开播,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弄得“板砖”漫天飞舞。不过,这3部由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挨骂虽然厉害,但据说收视率均不低,剧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即越骂越红、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评论者扔的“板砖”,砸到剧组身上转眼间便变成了“金砖”。
经典文艺名著改编为影视戏剧的作品早已成为一种很广泛的现象,形成了一种创作风气,其中有对古代传统经典名著的改编,有对近现代优良经典名著的改编,也有对当代红色经典名著和优良作品的改编。改编式的文艺创作,是当前文艺创作情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在数量及影响上都相当可观。
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新,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这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社会舆论却对一些影视戏剧的改编作品,总是存在很大争议,一些改编后的作品不大为受众和专家所接收,有的甚至被批评和被否定;而另一方面,改编者对优良作品和红色经典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例如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产生对原著侵权并引起版权纠纷,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心。
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和巨大的民族,继承和发扬优良的经典文化,是一种神圣的天职,是一份光荣的使命,如果在我们这几代手里把优良的传统经典艺术作品都通过改编糟塌了、颠覆了,这是一种文化的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另一方面,对过去的、经典的名著进行艺术的改编,是任何时代都产生过的,现在被我们称为经典的文艺名著,它们的本身也是改编前人的作品。再一个,我们也要看到,优良的、经典的文艺作品自有它的宏大力量所在,也并不会因为一次颠覆性的改编而轰然倒塌,因此,对一些我们看不惯的、或确实是曲解了经典名著的颠覆性的改编,也不必过火重视其负面效应,更不必大惊失色。这是因为,凡是改编,都会对原作“伤筋动骨”,都不可能完整照搬原著,都有改编者的艺术元素在内;而任何名著被改编后,原著精力或故事情节都会产生转变或增删,即使是被公认为是成功的改编也是如此。要正确地认识改编这一创作现象,温和、公平地看待文艺作品改编中呈现的问题,首先就要认谈改编是再创作的本质,也就是经典名著改编中产生的创作形态问题。这里,我试就文艺名著改编中的创作形态作一探素。
总的来讲,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名著进行改编,可以归纳为四种形态:
第一种:理念性改编。
这种改编的出发点,是为了为宣传某种社会理念,因而借用某一经典名著作品的思想理念和情节作为素材,进行一种再发明式的改编。这种改编的出发点也有好多种,例如一是宣传某种政治理念的,如旧时某些戏剧、电影作品就是这样,有宣传民族解放的,有宣传忠节伦理的,有宣传民主意识的,等等;解放后我们许多经典作品的改编,则都带有反封建、反侵犯战斗的内容,这些都是宣传政治理念的改编,改编后的作品,大家都承认它,确实在当时起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是成功的;二是传递善善恶恶的社会理念式的改编,通过改编某一些作品,帮助受众分清好人坏人、善行恶行,崇尚节约艰难、助人为乐、克己奉公、守信遵规、尊老爱幼、礼义廉耻等普世价值理念,这方面的作品例子也很不少,例如《白蛇传》故事的改编、电影《秋翁遇仙记》、《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等的改编就都很成功;三是为当前政治目际、政治任务服务的,借用经典名著的力量,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标,这方面最典范的例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贯彻新婚姻法而改编的一些名著,将它们化为支撑青年婚姻自由的强盛社会舆论,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如《西厢记》、《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的改编就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