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给宝玉戴绿帽子,宝玉与黛玉的初会成了性骚扰,大观园内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比基尼’选美,什么乱其八糟的东西!”网络上这些经典名著被“有心人”施了脱胎换骨之法,古典人物也都穿上了“江湖”的外套,被恶搞、曲解、修正得面目全非,既没有知识又粗俗。这种把无聊庸俗当作风趣有趣,且用语极不规范的网络作品却深受中学生们的爱好。
我所教的初二学生有不少人在下课时都陶醉于这些改编的经典名著之中,甚至连上课时都还爱不释手,在课桌下悄悄地看,她们认为这种漫画书比原著有意思,那种很正经的名著文字太多,书太厚了,没有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要有意思得多。而且这些恶搞作品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连说话都不由自主地引用恶搞作品中的名句“无厘头”的恶搞作品风行在必定程度上给这些新新人类带来颠覆的快感。但经典名著本身是阐明道理、宣传正气的,若以无厘头方法讲述,不仅不能传承文化,还会浪费传统文化精华。
网络上的“另类读物”之所以风行,重要是靠低俗的搞笑来吸引青少年读者。与早已熟读的经典著作相比,经过现代思维刻意加工过的“另类名著”,让古人行现代之事,说风行语言,对于寻求新鲜、刺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好读、好玩的文章。但同时,这样的修正削弱了名著的教导作用,对于名著所承载的历史和思想价值,青少年基本无法有效接收,其成果显然不是肤浅的笑声所能补偿的。
这种错误认知会使孩子们在面对真正的名著时,感到其过于虚伪,进而自觉地排挤;会使孩子们在以后的成长中乐于审丑,学会用各种伎俩来保护自己、实现目标。这就给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领导这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课外进行有选择性的浏览,如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领导他们品赏语文那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玩味精妙绝伦的名篇佳作,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感,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这个丰富多彩的百花园,在经典名著中感受深奥的语言美成为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宏大的挑衅。
总之,后现代文学思潮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去合理地接收利用,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有义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启发他们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汲取有价值的东西,抛弃那些无价值的东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