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北京晨报》刊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侯会的一篇文章,该文主意将中学教科书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拿掉。他盼望拿掉此文的理由便是,因为此文在渲染暴力,对于尚未成年的十几岁孩子而言影响不好。
中国有一个很特别的群体叫做“专家”,他们中的一部分频繁呈现在电视广播之中,用他们专业的知识向人们兜售各种“大力丸”以牟取暴利,如著名的养生专家张悟本。余下的那部分专家也不甘寂寞,经常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观点来吸引舆论的关注,如认为记者都没文化(除国民日报外)的北大教授孙东东。最近北师大的专家又冒出来凑热烈,以其专业的视角指出了鲁智深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迫害性。
谈到语文课文渲染暴力的问题,恐怕《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只是其冰山的一角,上过小学的人就应当读过《我的战友邱少云》,里面同样充满着血腥的场面,“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被烧逝世了,这样的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可怕吗?如果按照侯专家的逻辑,邱少云是不是也应当被和谐了呢?
如果感到邱少云的事例还不够暴力、不够血腥,那么我们就领略一下小学经典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场面吧,“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逝世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最可爱的人为了声援朝鲜国民而献出了可贵的生命,然而当代的专家却责备他们逝世的太暴力了,宣传他们的故事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知这些可爱的战士听到这样的故事后会作何感想?
其实,只要按照专家的逻辑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明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基础都是“诲淫诲盗”之书,《红楼梦》会诱发孩子早恋、《西游记》是在宣传封建迷信、《水浒传》是在宣传流氓暴力、《三国演义》是在教人勾心斗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在教人逃课、《皇帝的新装》是在教人说谎、《沁园春·雪》让我们对历史上的一些伟人产生了猜忌……不仅是四大名著,就连文学大师的作品都被打上了“宣传不良思想”的烙印,在这样的逻辑下,古今中外恐怕没有一篇作品能入选中国的语文课本。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本是好汉惩治恶霸的正面典范,但却遭到了专家的一致否定,为何一个正面的影响人物要收到如此待遇呢?专家的观点其实也并不是毫无道理,大家都知道,镇关西之所以能成为当地恶霸就是因为背后有权势撑腰,鲁智深虽惩治了镇关西,但是也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北师大的专家深感于社会的黑暗,所以理智的提示孩子们不要和恶霸以命相拼,在权利保护下的罪恶是很难以个人力量克服的。侯专家的言论虽然貌似荒谬,实际上是隐含了自己对社会腐败的批评,这种精力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理性告诉我们,不要与恶权势硬碰硬。但是一味的回避也不是措施,就算在课本中删了鲁智深,现实中还会有很多义士敢于挑衅恶霸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莽撞的和尚,权势们才会胆怯国民的力量,才不敢持续为非作歹。如果只是一味的让步让步,恐怕只会让镇关西变得更加猖狂,我想这也不说侯专家盼望看到的。
最后在谈一谈小学课本的作用,中小学课本对孩子们的确有很重要的思想领导作用,过去的我们也一直信任课本讲述的就是“真理”,但是当我们长大后有了分辨是非的才能以后,我们发明本来课本就是一个“真理教”。其实,生活中的雷锋或许没有课本中那么近乎完善,但是真实的雷锋却更加可亲可感,因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汉,他必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你可以将鲁智深、孔乙己、阿Q这样的人物从小学课本删除,但你却不能将历史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清除。擅长恶,本身就是一对互相依存的事物。没有了恶,也就无所谓善。世界上没有绝对纯净的空气,即使有也绝对不合适人类的生存,为孩子发明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并不是用一块布将黑压压的天空遮挡住,而是用我们的努力打破乌云让阳光进入孩子的心中。 (吉林大学 王太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