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人所看的近代史中得知,从鸦片战斗到至今,“治心“最有心得的莫过于曾国藩,而他本人曾经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今天,他从过去总是被妖魔化中走了出来,各大报刊杂志上公开的发表了很多著名学者的言论,歌颂曾国藩打倒了世界上绝无仅有腐败、堕落的农民政权“太平天国”。“曾国藩学术研究会”多次在北京大学举办,多数学者认为曾国藩应是一位爱国者。曾国藩的思想和言论江泽民同志也请求各级干部值得一读。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得以懂得、认知曾国藩一些真实的史实,从而认识到他某些人性方面的光辉,特别是他“治心”的心得。
心是世间力量最大的东西,任何力量都无法与心相比;任何高超的技巧、科技产品,都奇妙不过人心,都是人心的作品。当人们不能了知自心,不能制伏心而被心所制伏时,这被异化了的自心,便会成为一种极为强盛、极为可怕的异己力量,拘系人出入生逝世,备受苦海。
佛陀在临终前教诫徒众说:“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被心所诱引,拘系凡夫俗子,就像手捧一个装满蜜糖的钵,轻狂地奔走,眼睛只盯着那钵中的蜜,而忘了观察路途,难免堕于深坑;又如同那上树的猿猴,奔走跳跃,难以禁制。人们被自心所生的感到、愿望等欺骗诱惑,只知跟着感到走,跟着情感、愿望走,而不知省视这样做的害处,处陷阱中,不能自拔。
曾国藩认为:治心的方法,应先除去心的毒害。外在的毒是忿怒(同“恼怒”),内在的毒是私欲。
曾国藩认为:禁止恼怒,就是要控制血气。对我们今天来说,世事比过去古人所处的时代更加复杂,人心不一。每天所产生的事情,可以通过很多种道路传递进入人们的脑海和眼帘,这不仅让现代人更快的认识世事,同时,加快了人们对世事的见解。各类不同的纷争、不平、委屈,时刻伴随着人生,从而,也加剧了现代人比古人有更多的烦恼和苦楚。在封建社会,明代王艮提出了“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他把“明哲保身”看作良知良能。人生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身全性,因为只有“吾身保”,才干“保一家”、“保一国”、“保天下”。虽说“明哲保身”有其消极的因素,但它成为封建社会一块“治心”的法宝,也成了许多俊逸儒风举动的指南。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在一代一代华夏儿女的身上都不同程度的找到它的影子,见仁见智的应用。
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恼怒。因恼怒常在身边,不会离去,而且非常折磨人,它伤人身材,苦人心智。曾国藩所讲的禁止恼怒,控制血气。我的懂得为:要把持己身的“恼怒”的肝火不能过火的高涨,要将心比心,以己度人、爱人敬人,方能化“恼怒”于正常的理智之中,才有可能免于受其最大的牵扯和损害,才可能在万般无奈之中找到伸展快活的元素。这是“治心”过程中,面对外在的侵扰的不易之方,化恼怒为可懂得、可宽待、可善待自己的一种坚忍的措施。同时,也一种知其难而为的一种血性,不可不认知的事实。
曾国藩认为“治心”内在的毒在于私欲。怎样让私欲通情达理化,在曾国藩看来,宜从“平、淡”二字上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利禄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纵观人们的私欲,就是物欲之念太重,功名之心太深。导致私欲围困于心,精力无安静之日,自然也就日觉有不高兴的心情。
私欲,对人类来说,它是人类灵魂的基石,没有私欲不成世界,没有私欲还可能失去寻求。私欲有时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如果这种私欲是为国而私,它可能就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普照大地。譬如,在抗日战斗中不惜自己的血肉之躯、不畏难不畏逝世的抗日精力,这种无私的品德,在我个见看来就是一种“为国而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