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名人隆重推荐”、“中国顶尖十大XX联合推荐”、“中国著名XX联合推荐”……如今,这已成图书市场上的一道风景,只要是图书,封面必定会著名家推荐,其中语言不乏肉麻者,据记者统计,有的名家甚至在一个月内推荐了10多种书,令人不禁生疑:这些名家真的看了这些书了吗?他们知道他们推荐的书的内容吗?
在这些“推荐”中,还经常会呈现互相吹捧、循环推荐的现象。更神奇的是,随着名人推荐越来越泛滥,读者反应的边际效应日趋凸显,如今,一本书靠一个名家已经不够了,往往要几个名家“联合推荐”,乃至“腰封”越做越大,有的甚至接近了封面。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发明,绝大多数名人对自己“推荐”并不知情,作家陈村甚至曾公开批评“名人推荐都是狗皮膏药”。
毕竟是什么,让名人推荐变成了“狗皮膏药”?又如何才干彻底治理这个“狗皮膏药”呢?
比拼腰封,宣传语过于浮夸
腰封引来读者恶感,固然有运动的折页不太方便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宣传语的浮夸和虚伪的名人推荐。在网上,有读者曾经专门收集最雷人的腰封,比如一本《德语课》的书,其腰封上写道:“德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杰作;世界五十大小说之一;一部余华借了舍不得还的不朽杰作;一部S.H.E随身携带的好读经典”。另外一本余秋雨的《问学》,腰封也很雷人,“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子《问学》余秋雨,五年来唯一新著,创制中国文坛散文式文化通史,用最具个性的文笔精心淬炼华夏五千年文化,从学者到先生,秋雨治学的激动进阶”。
倘若作为宣传语,夸张一点也无可厚非,很多人反感的原因在于,这些腰封的宣传语,充满了“东方哈利波特”、“西方金庸”、“××同门”、“销量百万”等词汇,这些词汇除了争相浮夸之外,基础上没有什么内容,读者基本无法从其中获得书籍本身的信息。有网友批评,“这出版商得急成什么样,才干把腰封整成这样?”
出版商为了吸引眼球,在用词上努力夸张,但是最后的后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位网友说:“今天去书店,看到一本书大大的腰封上一行字:村上春树同门师妹,渡边淳一、黑木瞳最观赏的日本女作家……华丽丽的把我给雷倒了,连书名和作家名字都没留心!”
宣传掺水,名人推荐只是噱头
除了夸张的宣传语之外,腰封最突出的则是众多的名家推荐,这些名家并不限于文化圈内,其他范畴的名人也常常呈现,推荐语真真假假,很难分辨。
这些腰封上的名人推荐语,似乎是从以前的名人作序简化而来,利益是,本来序言只有一篇,多者也不过两三篇,但是简化成为这种一句话的推荐之后,则可以在一本书上放置好几位甚至几十位名人的推荐,影响力自然更大。
同样的问题,名人推荐语往往也只是一些简短的赞美词汇,基础上和内容没有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名人推荐未必就真的是名人写的,更不用说是名人看过书以后的评价了。
一名出版社人士告诉记者,名人推荐大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真看了,但是这是极少数的。现在全国每天出版的新书超过700本,大部分都有腰封,名人有多少?怎么可能看得过来。第二种是得到名人授权,名人大多都和出版机构有合作关系,出版机构借用一下名人的身份作图书推广,名人自然也不好推辞。当然,有些不是很熟悉的名人,还需要送点儿礼物,或者辛苦费什么的。第三种则是直接盗用名人的名义,这也没什么好说的,一般情况下名人也不会为此找麻烦。”
遭遇“被推荐”也很无奈
实际上,即便是上了腰封的名人们,也常常难免为难和无奈。
著名学者张颐武表现,被人家用作腰封是常有的事情,“有一些是我看书后自己写的,有一些是人家跟我打过召唤,人情难却,也是难免的,当然,也有一些没跟我打召唤就用了,这么做自然不太合适,不过也很难追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