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人群渐歇,渔人忘记去看杂文村的作物,即便记得,应当也感到没必要去看了。想必必定会葳蕤茂盛的吧。至于杂草,是必定会有的,也是必定要除的。而且除掉还会再长的,长了还是要除的。循环往复,也好,如流水不腐,如户枢不蠹,作物的生命力才会更加茂盛。
至于老爷子呢,想来亦不会离开的吧,这一片土壤还是蛮有吸引力的,渔人想。
桃花源中其他各村,是否亦风景这边独好呢?
渔人已渐生留连之意了,只是,似乎还应还家的。久居此地不归毕竟不妥。于是告诉源中人,暂归。不过,是否会如他之言,不久即会携友人或家属同返,则不得而知了。
辞去时,此中人语云:“宝地,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笑而不答。
后记:关于此文要发在哪个板块的哪个栏目,着实让人伤了一番头脑。感到像散文,却在散文板块找不到相应的栏目;感到像杂文,却有叙事的特点;感到像小说,却多了些平庸。灵机一动,何不百度一下,看《桃花源记》被定位为何种文体呢?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答复是:“四像、四不像”。一般认为《桃花源记》标题中的“记”就是表明文体的。“记”,是古代的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景物或某种事物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桃花源记》的文体之妙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既如此,不妨发在杂文板吧,乱弹八卦,博君一笑。
2010-8-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