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要面临的困境是:一、目前他们位于北京五环外的一套一居室还在还贷,周边的二手房以百万元起价,哪来钱添置房产,让孩子、夫妻、保姆同住?二、假使大家能“蜗居”,若常去动辄离家十余公里的医院检查,不买车实在不便,车钱从何来?三、即使交通、住宿都能凑合,以目前二人不足万元的家庭收入,承担孩子的奶粉、尿布、早教、托幼、上学……“要么钱受罪,要么孩子受罪”。
每当王文蕾在电话里向故乡的父母说起因“经济艰苦”而耽误育儿打算,往往很难被懂得。但当父母们来大城市住一段时间后,牢骚少些了。
这个宏大的城市拥有现代化的种种魅力,敞亮、壮观之美代替了曾经安闲、家常的市井气味,市民们在高昂房价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地迁往城市边沿。不断上升的居住、交通和生活成本,让数千元的月薪在这种环境里顿显菲薄。
王文蕾曾假想,把孩子留在房价、交通等生活成本较低的二线城市老家,让父母照看。可丈夫听了直摇头:“一年见不上几次,那生孩子的乐趣和意义是什么?我们大老远到北京来,终于有了北京户口了,为什么孩子不能享受大城市的资源?”
在幻想状态下,越来越多像王文蕾这样受过高级教导,进入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本应成为准中产阶级人士,构建家庭生儿育女,构建稳固的“枣核形社会结构”。而现在,这些中等收入者的实际花费才能在降落,不仅“枣核”遥遥无期,拖得久了,夫妻俩心中“豆豆”的幻像都变得含混了。
零点研究咨询团体在今年4月进行“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发明,尽管绝大多数年轻人有生育打算,但经济基础和住房也是他们非常重视的生育前提。小两口月均收入达到多少才敢生育子女?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受访者的心理底线是8078元;武汉、哈尔滨、太原、西安和昆明等省会城市受访者的心理底线是5169元;县城地区则是4454元。
“生育意愿和生育行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现实因素的制约。未生育受访者的打算生育年纪,明显晚于预期中最佳生育年纪,为27.4岁,大概晚了2.1年。”零点研究咨询团体分析师姜健健表现,这种情况在城市比较明显。
资源少而倾斜
尽管人们明白,只要有人的处所就有三六九等,世袭与继承是不能完整避免的。但和父辈们不同,如今的年轻人一出生就经历着一个空前的财富分配过程,眼见着这个过程的尽头是进一步固化的财富格式和社会结构,“下层人”开端担心,向上流动的渠道在缩窄。
教导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向上流动,能够转变一代人命运的的路径,变得格外拥挤。
上海社科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徐安琪曾发表调研称,家庭在0到16岁孩子身上花费的平均成本将达25万元左右,到30岁则需要49万元。其中最可观的一部分是对教导的支出。不过,在王文蕾观察看来,教导投入还要更多。
孩子还没出生,叶酸(据说防畸)和防辐射服就必不可少。小王的同学许雪怀孕两个多月,穿的是连身防辐射服,1000多元。为了孩子智力发展,准母亲还风行吃DHA,每天一粒,一粒6元,全部孕期280天,花费不小。小王去探视几个生孩子的闺蜜后总结出,“看望产妇,就送钱,因为那是他们最需要的。”
“进个幼儿园是必须的吧?可这很难。”王文蕾身边的年轻家长们说,公立幼儿园挤破头,私立园每月收费数千,抵得上她一个月工资,甚至市郊的经济实用房区,今年学前班还涨价了70%。而孩子上小学、中学的家长们,常常讨论的是送孩子去哪个补习班。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说,“每个暑假至少花费1万元。”
“虽然有些投入并不必要,但尽可能投入教导成本几乎是每个家长的选择。”徐安琪告诉记者,家长在孩子身上往往寄予盼望,又因社会竞争激烈而感到焦虑,高额的教导投入是家长不敢疏忽的。
而且,进入教导链条的前端就已显得如此不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