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节目中所用外语和缩略词“NBA”、“GDP”、“WTO”等等,将告别央视。
这些年来,汉英文字混杂的确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时下,无论是书面行文还是口头语言,甚至有的报纸也公开用汉英混杂的情势做标题。到头来,弄得中国人很可能必须先学会英语才干看懂读懂自己的语言。因此,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字的纯粹和历史传统,应当说已是刻不容缓。
洋泾浜汉语的风行,已经到了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程度了吗?世界文化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灭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今天社会对汉语的鄙弃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痹的状态。眼下不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面对入侵主动解除了自己的武装。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鄙弃和自负力的缺失。
我们强调保卫民族语言的纯粹与所谓的民族主义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一部五千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而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接收外来语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美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斗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灵活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第三次高潮是近些年的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对外来往的扩大,外来语似大潮汹涌,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盛举。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措施还是很多的,改革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要害是器重不够。
“洋泾浜”的拥趸者,有一种悖论,认为中国方块文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组,含义深广。其实,这大大误读了中国汉字。据中西方文字学家共同研究考核的成果,以独立单字为单位的中国汉字,无论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字义储存的容量上,都大大优于西方其它文字。特别是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成为书写艺术的文字。它在文字与艺术,象形与表意的绝妙联合上,堪称世界一绝。曾有人为汉字不能进入盘算机表现过担心,认为方块字束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融合的手脚。岂料,随着聪慧智慧的中国人对输入法的研究开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中国文字昂首进入盘算机时代,现在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输入电脑最快的文字了。有例为证,联合国机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文字之争说穿了是国家软实力之争,是话语权之争。近年来,世界重要大国都在用法律情势保护本国语言,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在这一天要出来讲话,号召保卫法语。德国人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提倡在德国要讲德语。美国近年也颁布法律,坚决保护其强势英语的地位。在这场文化角逐中,中国既要有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和博大胸怀,同时也要坚决保卫我们的汉语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命根子,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万世基业。
陈先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