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山楂树之恋》正在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同名电视剧的改编也正在进行中。你认为影视改编与原著之间关系如何?
艾米:小说改编成影视,就像翻译一样,是从一种语汇到另一种语汇的转换。只不过小说是文字的语汇,影视是画面和音响的语汇。所以,改编实际上是用画面和音响的语汇再现小说用文字表现的内容。
影视改编可以完整忠诚于原著,也可以完整不忠诚于原著,中间还可以有各种程度的忠诚度,这都是容许的,改编史上也都有例子可循。至于影视改编应当忠诚到什么程度,是由改编的目标决定的。如果你的忠诚度不能达到你的目标,那么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台。
《山楂树之恋》出版已经好几年,海内外拥有大批“山楂迷”。电影导演张艺谋和电视剧导演李路想把它搬上大小银屏,我想重要原因应当是看中了它的故事框架和雄厚的读者群。既然如此,还是应当尽量忠诚于原著,否则还不如找人创作一个新剧来拍摄。
中国青年报:你对改编如何评价?
艾米:我认为,这两位导演改编的忠诚度把握得不好。仅从现在已经流露出的信息来看,就做了几个很没程度的改编。
比如电影,将故事产生的季节从初春改到了仲春,这个改编就没什么道理。电影画面里是一片金黄的菜花,阳光残暴,暖暖小阳春,而男主人公还穿着长呢子大衣。这不仅穿帮,也削弱了原著中老三帮静秋清洗床单的意义,从深切关心变成了借机调情。
电影还删掉了原著中的几场吻戏,这也没什么道理。《山楂树之恋》的主线就是静秋由害怕“失足”到主动请求“失足”的转变过程,每场吻戏都是这个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去掉,就等于去掉了故事的主线,静秋后来的请求“失足”就会显得突兀。
电视剧改编了些什么,我现在还不明白,但我至少知道将静秋的年纪改大了,并将她的身份由学生改为代课老师。这也没道理。因为故事的很多抵触冲突就来自静秋的年纪和身份。她当时是学生,年纪又小,爱情上才会有那么多顾虑和阻碍。如果把她年纪改大,身份改成代课老师,这些顾虑和阻碍就显得过剩,很多抵触冲突就毫无根据了。
中国青年报:影视改编是否使原著面目全非?
艾米:《山楂树之恋》是一部20多万字的小说,电影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全部故事,删减内容是要害;电视想拍成20多集,增加内容是要害。但不管是删减还是增加,都应当以忠诚于原著为前提,而不应当改得面目全非。
一部小说有众多情节。有的情节是主干部分,砍掉或增加就会影响故事的发展;有的情节是枝蔓部分,对全面刻画人物很重要。影响故事发展的主干情节,不应当随便增删;枝蔓部分,增删一些不会有太大影响。
比如叶老师来向静秋学习织毛裤,闲聊中流露出老三有未婚妻。这个情节就是主干情节,这样的情节不能删!万驼子被打的情节,给故事增加了高潮和张力,也从一个侧面刻画了老三的性格,但对故事发展影响不大,如果删掉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林和平做电视剧编剧的时候,曾说《山楂树之恋》缺乏戏剧冲突,筹备加一些冲突进去,这就很不适当。我认为,如果他不是在改编《山楂树之恋》,而是在创作新剧,那么加多少戏剧冲突都没关系,观众会认为故事就是那样发展的——现在很多美剧都是边写边拍边播。但根据一部读者熟悉的小说改编电视,就不容许为所欲为添加情节。
中国青年报:你认为影视主演可否正确诠释原著内涵?
艾米:据说张艺谋选中周冬雨演静秋,是看中了“她像一张白纸,对现实社会中的很多人情圆滑全然不懂。”我只能说张艺谋没把握住静秋这个人物的特点。你可以说静秋“清纯”,但清纯不是无知,只是没杂质,而不是没知识。一个“对现实社会中很多人情圆滑全然不懂”的人,只能算天真或者无知,但并不叫清纯。
事实上,静秋对人生对社会是很“有知”的。她见识过父母挨斗的场面,亲眼看见父母从前的同事、朋友翻脸不认人。她也混迹于社会底层人物之中做临时工,见识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她还看过不少世界名著,对人心人性都有比较深的懂得。她唯一不太明白的是男女两性关系,但这跟不通人情圆滑是两码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