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网民网络应用状态调查同样显示,在国内网民总体中,20—29岁人群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3.4%,也即是说20—29岁的“80后”人群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群体的主力军。
“因此,懂得‘80后’、‘90后’的心理,在现实中,给年轻人更多公共生活的训练,这是新兴媒体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
加强互联网素养教导
事实上,近年来,从“文明上网,文明办网”,到“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举动,政府有关部门整理互联网低俗信息,营造健康网络文化品位的努力就从来没有结束过。
“从我们的角度看,政府管理部门在切实推动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方面作出的成绩有目共睹”,开心网总裁程炳皓表现,“不过,现在更多的人在关注如何避免‘运动式’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熊澄宇认为,互联网整治应当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即由单纯的政府参与,行政“管理”,转变为建立一个政府、企业、用户、家长、孩子全方位参与的“治理”系统。
更多的学者提到了“媒介素养教导”。“重点应当放到进步青少年应用网络的媒介素养上来”,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学教授刘京林明白表现。“就是让青少年能正确的选择并应用媒介,进步评论、评价、处理媒介的内容”。
“媒介素养”这个词呈现于20世纪初的英国。有趣的是,当时的学者正是担心日益兴起的低俗报纸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才提出了对青少年进行媒体教导的建议。
“对付‘三俗’,政府不是‘救火队’”,黄传武说。“我们应当加强相干的教导,建立网络的公共秩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深厚的礼仪传统,加强传统的礼仪教导,有助于提升网络时代的认识才能、辨识才能、传播才能、道德程度”。
“要反什么,先要立什么。不立不破”。尹鸿说,“道德建设仅靠警察是完成不了的。要把反‘三俗’与网民的自我启蒙和教导联合起来,这才是治理的真正前途。”
重点消息网站应做排头兵
国民网总裁、总编辑 廖玒
相比传统媒体管理的相对规范和有序,互联网存在着网站数量宏大、信息量宏大、网民数量宏大等管理难题。政府对网络社区信息的监管,在现有的技巧条件下很难面面俱到。
因此,网站应当切实承担起内容管理、舆论领导的义务,让网络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为了商业目标,利用一些客观存在的监管漏洞,放任低俗内容的泛滥、博取点击量,炒作网站著名度。重点消息网站要起到网站排头兵的作用,保持社会效益优先。国民网有互联网上最著名的中文互动社区“强国论坛”,在关重视大问题,不回避敏感议题的同时,较好地把握了舆论标准。
网民应培养公共生活分寸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现实中,很多低俗话题在互联网和纸媒、电视之间形成了互动。互联网上很多比较小的事情被传统媒体迅速放大。我们发明,互联网“抛出”一个话题后,常常是通过纸媒、电视放大以后,再“返回”互联网。经过几个回合的“抛出”和“返回”之后,这个事情往往被放大得难以有效地把持。
网民有时候并不是刻意地在互联网上渲染什么内容,而是由于缺乏公共生活的分寸感的基础训练,所以才盲目参与其中。我们以往的教导里,对什么是私生活的范畴、什么是公共生活的范畴,缺乏明白的界限,也缺乏分寸感的培养,这方面应当加强。
网络空间需要秩序
清华大学消息与传播学院教授 熊澄宇
在国际学术界,目前常用的一个词是“治理”而非“管理”。各种利益方共同营造一个环境,这是治理。治理请求的是,跟这个事情有关的方方面面,如政府、企业、家长、孩子等,都要参与。在互联网这样的新兴媒体发展过程中,我们是不是更多地考虑用治理的手段代替本来单向的、从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