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真正彻头彻尾的成功改革还很少。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啇鞅变法算起,历经汉唐至宋元明清二千多年,数得上的改革只有宋代王安石变法和清未的戌戍变法……这些变法大多是无果而终。即使是成功了,也仅仅是一个部份或一个阶段。往往是支撑变法改革的君王一逝世,或大臣遭到贬斥、流放或杀害,仅有的—点点成果也会丧失。不过,所幸的是改革的印记还会留存,它的些微成果还会保存下来。这很有点象“进—步退三步”的样子,扭扭捏捏,落在历史潮流的后面。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猛击一掌,可能才会惊醒过来,加快步伐,赶上历史的潮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急性绝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记得文革刚刚结束时,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10亿人搞了30年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粮食总产量仍在解放初期的程度上徘徊,而人口却翻了一倍!面对如此严格的局面,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其原意是想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义务制增加粮食产量,让10亿人吃饱饭。但—步一步发展下来,谁也没有料到却崩溃了毛泽东提出的国民公社的“政社合一”的农村基础政治经济结构;小平同志支撑把农村承包制引入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其底本的目标也仅仅是为了增加产品数量,满足国民群众长期以来渴望增加生活日用品的需求,但却没有料到一步步发展下来,却颠覆社会主义的打算经济,引入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小平同志支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个体经济的存在,其底本的目标也仅仅是为懂得决农村充裕劳动力和回城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但却没有想到—步步发展下来,却增进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大发展。目前,我国非公经济盘踞中国GDP80%的贡献,供给了75%的就业岗位。中央在表述非公有制经济时,由“补充”修正为“重要部份”,又变成“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部份”,—直到2005年“发展非公经济36条”中应用的“容许、加强、帮助”的字眼,今年五月在《非公经济发展若干看法》中修正为“鼓励、改良和支撑”,由此,表现出国家对于非公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重要作用的认可。至于“开放”的提出,小平同志本来的本意也只是想引入西方先进的技巧和引进资金,却不料一步步发展下来,我们却通过15年的努力,终于参加了WTO,成为国际贸易系统中的一个负义务的大国,而我国的出口、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
同理可证,小平同志以后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国企改革要“抓大放小”、“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方针,其底本的用意是要克服国企巨额亏损、资不抵债的窘困境况,谁知发展到后来,市县以下的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包、租、并、转、卖、送……一夜之间,买断工龄的职工离开企业,企业让位给新兴的“企业家”,一夜暴富成为中国企业改制出生出来的怪胎;当时中央提出的“房改”、“医改”,其底本的用意也是为了转变我国几十年来统包统配的医疗住房福利化制度,缷掉国家早已无法背负的沉重福利累赘,谁知发展到后来,住房和医疗的市场化成了普通老百姓无法蒙受的生活之重;当时国家还提出“大学扩招”,其底本用意是拉动内需,克服通货压缩,谁知“教导市场化”随大学扩招蔓延到全部教导部门,从幼儿园、中小学到中专、职高,成为又一个老百姓诟病的重灾区。
改革-经启动,它就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这决不是小平同志当时所能预感到的,也不是以后的国家领导人估计得了的。马克思曾经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写道:“人们自己发明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绝不是为所欲为地发明,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发明,而是在直接踫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发明。”在中国的土地上搞改革,那是背着因袭的重任艰巨摸索。前总理朱镕基说“不管前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话说得悲壮,但说的却是事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