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全球的银行业真正进入全面推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时期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巴塞尔委员会监督委员会7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了金融危机以后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资本和流动性的改革文件。国内有媒体认为此次会议放松了银行业监管,这是一种误读。

- 发改委酝酿尽快出台低碳标准银行收费新法最快9月出台国土部将公布闲置土地处理意见广电总局筹备国家级广电网络公司国美高管斥黄光裕不择手段[微博]如此打击房价只是隔靴挠痒
- 去年中行济宁分行业绩考核居全省第二
- 山东省农业发展银行来我邹城市调研
- 济宁启动“金融助推千家中小企业发展计划”
- 济宁高新区:科技领航高端服务 引领经济发展
- 济宁银行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做济宁人自己的Bank
- 英第2轮量化宽松承诺再注资750亿英镑
- 索罗斯在法兴银行内幕交易案中败诉
- 欧稳银行美股升 港市假后料反弹
这次会议在四个方面形成了一致意见:资本的定义、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处理、杠杆率、全球的流动性标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个别条款做了修改和妥协。
对7月26日的会议成果应该进行全面客观的解读:
第一,世界主要国家就加强银行监管,实施新的资本和流动性规则基本达成了一致,银行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7月26日会议上对个别条款的松动是在整体加强监管基础上的松动,并没有改变危机后对金融机构实施更严格监管的实质。
第二,7月26日形成的方案基本确定了新监管要求的内容。
第三,新规则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巴塞尔资本协议II”更加丰富完善。有人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资本和流动性的改革文件称为“巴塞尔资本协议III”,但实际上并不存在完整意义的“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根本变革在于针对资本充足率的计量和管理建立了一整套完全有别于老协议的体系,而这次提出的改革建议只是在其框架内的修改和完善。
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在全球的银行业真正进入全面推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时期。
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是银行监管的新重点。流动性危机历来是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这次金融危机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巴塞尔委员会过去发布了一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这次金融危机后又发布了《流动性风险有效监管原则》、《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再次提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架构安排和具体措施,最大的亮点在于两个衡量流动性风险的新指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流动性覆盖率,就是要求在压力环境下,银行的流动性要能够至少坚持30天,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必须大于未来30天资金净流出量。净稳定资金比率,就是要求银行一年以内可用的稳定资金大于需要的稳定资金,通过这个指标反映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鼓励银行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监管措施的有效性。这两个指标将建立全球银行业流动性管理的新标准、新标杆。
加强交易对手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面临的新课题。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过去人们很少关注。这次金融危机中,雷曼破产就是因为交易对手风险没有管理好,这进一步凸现加强交易对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新资本协议中已经专门提出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管理要求,但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还远远不够,因此,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修改完善措施,比如更加审慎确定风险暴露的大小,控制错路风险,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之间的资产相关系数,加强保证金管理,鼓励和中央交易对手开展衍生产品交易等等。国内银行必须适应这些新的监管要求,进一步改进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
加强整合风险管理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新挑战。银行注重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和降低组合层面的总体风险。多元化经营既包括业务模式的多样化,也包括授信对象的多样化。除了考虑组合的分散化,“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外,还要看“这些篮子是否系在同一根绳子上”,这是对组合内在相关性问题的最好诠释。此次金融危机中不少金融机构就是购买了基于同一资产池的不同等级的债券,或是与同一基础资产有关联的不同债券,这些资产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表面的分散化安排并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