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业内人士认为不应高估“小 QFII”推出对于A股的影响,但新增基金开户数走低、社保基金进步国内股票投资比例、产业资本纷纷入市等种种迹象预示着A股市场已逐渐进入底部区域。实际上,QFII在2002年启动并在2005年扩容时都赶上了A股的低位,而且在接下来的市场反转中获利颇丰。那么,即将推出的“小QFII”是否也会效仿QFII“抄底A股”?
博时新兴成长基金经理刘彦春表现,市场已进入筑底阶段,下半年市场投资机会好于上半年。“从估值上看,A股市场已回落至相当低的程度。以金融股为例,按照市场一致预期,银行股2011年市盈率多数已降至6-8倍区间,市净率程度也接近历史低位。”而在流动性方面,刘彦春认为,由于今年季度间信贷投放相对均衡,因此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流动性会比往年宽松。此外,市场的持续下跌会逐步下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意愿,从而在资金供求关系方面有利于市场企稳。
在港中资金融机构摩拳擦掌
□本报记者 钱杰 余喆
“小QFII”的整体范围虽然不可与A股市场范围同日而语,但对于在港的中资券商和基金公司来说,这是一块十分诱人的“蛋糕”。
积极备战
“如果这个制度能够推出,对我们这些在港的中资券商来说确定是一大利好。”多位香港中资券商的负责人在接收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现,十分等待“小QFII”的放行。他们都认为,这将大大加强中资券商在香港的竞争力。据中国证券报记者懂得,目前大部分中资券商在香港的盈利重要来自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对事迹的贡献微乎其微。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资券商在港销售渠道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品牌著名度不高,对港股市场的懂得不如外资大行。
“我们的母公司在内地有强盛的投研团队,对A股的懂得明显超过外资券商,所以我们推出的国民币基金产品确定比QFII有优势。”国泰君安国际的一位负责人十分自负地表现。他介绍,国泰君安国际早已向证监会提交了开放国民币QFII产品的建议,公司目前已经储备了不少有意投资A股的国际客户,各方面筹备都比较充分,只要监管层一开闸,国泰君安国际马上就能推出国民币投资产品。
除国泰君安国际外,年初收购了大福证券的海通香港也是最有实力推出国民币产品的中资机构之一。大福证券去年底已获得香港证监会的发行公募产品批准,也是金融海啸之后香港监管部门批出的唯一公募产品。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大福证券团体于今年3月完成业务整合,5月以来双方工作人员实现共同办工,而资产管理业务正是海通香港筹备重点出击的业务。
步调不一
当然,在迎接“小QFII”的筹备工作上,在港中资券商的步伐明显不一。以国泰君安国际为代表的券商系证券公司明显跑在前面,而交银国际、农银国际等银行系证券公司尚没有资产管理业务或公募产品发行牌照。“我们现在只能发行私募基金,还没有申请到公募基金的牌照,就算现在向香港证监会申请,最快也要3-6 个月才干批下来。”一位香港中资券商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公司跑得比较慢,恐怕喝不到“小QFII”的“头啖汤”了。
在港中资基金公司同样看中“小QFII”推出带来的发展机会。目前,华夏、嘉实、南方、大成等多家基金公司在港设立了子公司,嘉实基金收购了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的在港业务。但由于进入香港的时间较晚,在客户储备、产品筹备等方面的工作整体落伍于中资券商,在港中资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数量有限,而且以私募性质为主,整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国内基金公司在A股投资方面的实力是其最大的优势,华夏、易方达、南方等公司都在国内建立了宏大的投研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消息人士流露,大成和南方基金的香港子公司有望入围首批“小QFII”试点。
□本报记者 钱杰
26日下午两点,香港人阿珠从罗湖口岸过境,直奔深圳罗湖商业城里的建设银行罗湖商业城支行,把手头的几万港币全部兑换成国民币存了起来。“银行推出的一款国民币理财产品年收益率达3% 呢,我筹备买一点,这可比把港币存在香港划算多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