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爱情,张杨表现,渴望爱情但不想被束缚。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在第六代导演刚出道时,张杨以一部《爱情麻辣烫》脱颖而出,舆论界对他的关注使他有了商业化操作的意识。第二部作品《洗澡》导演伎俩更加娴熟,在票房上也有不错的成绩,张杨将个人情感与亲近大众两者之间做到了很好的平衡。但是之后的《昨天》《向日葵》《落叶归根》,他则被冠以“转型”的说法,但在票房上却并不成功。时隔三年,张杨才推出了新作《无人驾驶》,从“升级版《爱情麻辣烫》”的宣传语,评论界将其视为是张杨“偏离”多年之后的一次“回归”。但在张杨看来,《无人驾驶》,只是他再次将手伸进口袋,取一件生活中永远必备的“随身物品”。
谈新片
我们不会用李小冉炒作《无人驾驶》
新京报:三年没推出新片了,面对今天的电影市场,尤其是现在扎堆上映的现状,你适应吗?
张杨:以前是没有这个竞争的概念的。去年是四百多部,今年变成五百多部,电影一多确实……我自己倒感到对市场对观众来说是好事,但也得看你这个市场到底容量有多大,如果容不下那么多电影,必定会用市场的方法去淘汰很多电影。
新京报:片中涉及的小三、老少恋、物质与爱情的关系等等,为什么你都没有给出一个自己的态度?
张杨:这几个故事里共性的东西其实就是物欲跟情感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很少有人能讲得清、看得透的,我感到把这些人的状态浮现出来,比我表达一个个人的观点更有意思。
新京报:同样讲述当下都市爱情,你感到《无人驾驶》相比《爱情麻辣烫》,在情感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变更?
张杨:《爱情麻辣烫》时候人还是比较单纯的,因为大家的身份、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基础上处在同一个平面上,道德观基础上趋于一致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价值观产生了特别大的变更,传统的道德观念开端被打破。现在每个人都在互相比较,互相比对。在这么一个过程里,爱情这个东西也会感到不单纯。虽然大家依然憧憬真爱,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真爱已经有了很多附加的条件。
新京报:林心如和陈建斌的故事与其他两个故事气质很不同,对于整部影片来说还是有些偏离。
张杨:现在的确有这个问题。本来剧本里写了一个段落,想让他们俩真正产生点性的关系。像陈建斌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出过轨的人,如果出轨必定会给他带来非常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已经有“小三”、“老少恋”,再让这样一个爱老婆的诚实人出轨,很可能审查过不了。
新京报:对于影片的大小运动中,都会被媒体问到李小冉与鄢颇的事,你对此会有排挤吗?
张杨:这事产生后我真的感到媒体有点过火,把鄢颇的前史都挖了出来,我感到在人家还处在生命攸关的时候,说这些不太近人情。我们对李小冉也很同情,最后也决定取消小冉之前被安排的一堆访谈节目,尽量从一个剧组的角度,把李小冉保护起来。我们也不想让大家感到是在拿这个事去炒电影。
谈转型
我在商业外包装下探讨艺术
新京报:在第六代导演里,你的作品还是比较重视商业性元素的,这方面是否因为受到了父亲张华勋的影响?
张杨:完整没有,跟我爸一点关系没有。(可他的电影像《神秘的大佛》都很卖钱啊?)我都是尽量回避他指导,千万不能听他的看法。(为什么?)毕竟经历、想法都不一样。我只能说平衡的比较好。我的电影跟观众还是比较近,属于观众爱看的东西,这个亲近感本身就有一些商业的东西在里面,当然它还是跟所谓的纯粹的商业片有差别。《爱情麻辣烫》虽然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但是我们当时定位就非常正确,就是盼望能很快得到市场回馈,因此在选材以及推广方法上都尝试了各种商业的方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