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网特稿“现在,你的电影票房没过亿,出去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导演程耳(《边境风云》)的一句话,说出了当下影视圈的现实:一方面影市正繁荣,大家都有机会成功;另一方面,市场对导演的要求更高了,投资你拍电影,就要求卖座。
在最近的一场论坛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指出,眼下优秀的导演和编剧供不应求,公司有不错的项目,就是找不到编剧写,也找不到导演拍。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也表示,虽然每个电影公司都想挖掘新导演,但人才总体上还是很缺。
统计数据显示,新千年至今,中国进入亿元俱乐部的导演共68人,年轻导演的整体卖座能力还是显弱势。其中近68%年龄超过44岁(60年代前生),70后导演20人,80后2人。年龄最小的是郭敬明,今年也30岁了。
一边是票房数字飙升,一边是项目操盘手感叹人才不足。在影市大跃进的当下,业内叫喊的“导演荒”到底是不是真荒?而造成电影人才供血不足的原因又是什么?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导演、制片人、电影公司老板,及电影业研究人士,探讨中国电影产业链最前端的供应问题。
文末附中国导演身价榜↓
中国闹导演荒?
——华语地区,能合作的导演也就五六十个
光线影业近两年凭借《泰囧》、《致青春》、《厨戏痞》等卖座电影迅速崛起,其总裁王长田说,中国所有可能成为主流商业导演的人,他几乎都见过了。但是整个华语地区的导演,“能够合作的绝对不超过100位,可能也就五六十个。”电影公司有一些不错的待开发项目,但往往找不到人写剧本,也找不到导演来拍。就拿魔幻题材来说,除了一个乌尔善,你还能想到谁?
海润影业负责人刘燕铭最近也在为《长安盗》导演人选头疼,原作者海岩早已将剧本第一稿写好,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导演,“国内好的导演太少了,那些稍微有点水平的我们也找过,他们很抢手,多数都在忙自己的项目。”
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也表示,虽然每个电影公司都想努力挖掘新导演,但人才总体上还是很缺的。“你想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导演)过来过去还是那几个人,能有多少大惊喜给你?当然,缺编剧比缺导演还要厉害。”
与此同时,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吴宇森、徐克,这些有影响力的导演作品产量逐渐在下降。曾经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年轻导演宁浩、陆川、李玉、徐静蕾等人,几部作品后,也不再那么活跃。近两年,倒是有徐峥、赵薇、薛晓路、非行、金依萌、郭敬明等新人冒头,但他们能否成为稳定的生产力,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最缺哪样人才?
——内地只有爱情和喜剧,缺的是类型片工匠
中国真的缺导演人才吗?有一位长期研究好莱坞电影的业内人士认为,其实在中国,能拍电影和在拍电影的人不少,真正缺的,是能赚钱,能拍类型片的“工匠”,这也正是投资人想要的那种人才。“现在中国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是类型电影,但中国电影人的传统是拍文艺片,这种偏重个人表达的东西其实比类型电影要好拍,但往往不卖座,现在的观众也不喜欢看。”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票房过2000万的约60部电影中,数量最多的是爱情片,其次是喜剧片,再就是动画片。另外,悬疑、犯罪类型,青春题材也较受欢迎。
监制过《杜拉拉升职记》,拍过《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张一白感觉,“今年爱情类电影的票房要好过喜剧类。但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也只有这两种类型,我们的电影在丰富度上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警匪片,都是香港导演在拍。悬疑片,内地拍好的也只有非行一个(《全民目击》)。”
为何供血不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