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升至“国家战略”或成住房保障新主力
楼市调控即将进入7月,房产税仍未落地,公租房却以一种“势如破竹”的姿势冲入大众,视野。 先是中央领导开会强调,紧接着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领导看法》出台,一时之间,公租房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表面看这似乎与楼市调控关系不大,实际上却是决策层两手抓、两手都要紧的表现:一方面克制房价过快上涨,另一方面加强住房保障。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完善住房体制,领导中国楼市进入理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从高举大旗发展经济实用房、廉租房,到力推公租房,我国的住房保障体制正在悄然完善中。实践证明,经济实用房因价格竞争力不足、销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遭遇重重阻力,廉租房又因受益面过窄而无法普济众生。于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住房保障程度,国家从去年开端首提公共租赁房概念,并在近期形成舆论高潮。
一个热火朝天的公租房建设局面很快将在各地展开,专家广泛认为,如果落实得当,公租房或许真的能成为大中城市解决居住抵触、留住外来人才,进而保持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机制。
6月12日,关于公租房的话题一下子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焦点。当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领导看法》正式发布,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同期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安排,保持以人为本,立足国情,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以适应群众基础住房需求。
至此,公租房被媒体视为上升至国家战略的标记。
此前,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出台处所公租房建设看法。其中重庆打算三年内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其建设决心和力度可见一斑。七部委看法颁布后,部分城市也开端公开表态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重庆6月20日正式启动“两江新区”首个公租房项目——北碚区蔡家组团公租房项目。同一天,位于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的公租房项目也破土动工。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现,包含公租房在内的重庆保障房系统将使约30%的城市人口实现“住有所居”。
6月28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高层流露,广东争取在年内出台《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行看法》,以解决中等偏低收入、“两头不靠”(即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
那么,公租房概念到底起自何时,又为什么在经适房与廉租房后,成为中国住房保障体制的“新宠”呢?
一位参与上海公租房制度讨论的专家表现,公租房最早由官方提出是去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表述。从2009年开端,为解决城市“夹心层”的居住问题,各地开端研究中低收入者的租房市场,以等待其和经济实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廉租房一起,支撑起住房保障系统的宏大需求。这也成为保护房地产市场保护和谐稳固的重要制度性安排。
今年以来,随着各地认真落实房地产调控任务,保障房系统再次成为重要抓手。5月21日,重庆发布增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十条措施,重要一条即构建多层次住房供给系统,并明白2010年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500万平方米,申请范畴同样向外地户籍人士开放。另有报道称,目前北京打算拿出50%以上的土地用于建设限价房、公共房及低收入房,深圳也出台了一个住房保障制度,在不受户籍限制的前提下使该市持续7年有稳固收的群体受惠。
“除了白领公寓这样为中等收入者供给的租房道路外,公租房是第一个对外来人口开放的保障房类型,差别于针对本地居民的经济房和廉租房。这大大扩大了廉租房的租住对象范畴。”上述专家表现。
大力发展公租房的另一原因是目前保障体制中产品类型的局限性。记者在采访广东、上海等地市场人士时都被告诉,经济实用房除了销售体制尚不完善外,还有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旦遭遇宏观调控,普通商品房价格很可能与周边经济实用房价格相当,这导致经济实用房没有竞争优势而呈现滞销。同时,廉租房又因为受益面过窄基本无法满足外来人口的住房保障需求,要令70%的城市人口“住有所居”,其保障体制还需要大踏步完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