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9年,Napster出生,此后,全球音乐产业陷入了长达10年的噩梦。
从灌制唱片到营销推广,全部产业的生产组织方法被彻底摧毁。根据国际唱片协会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球音乐销售收入较之2004年的数值下滑30%。其中中国2009年的音乐销售收入仅为5.7亿元国民币,甚至不及一家游戏公司的营业收入。
悲观中的乐观则是:2009年,全球数字音乐销售收入超过42亿美金,同比增加12%,在全球音乐收入中占比超过1/4(27%);中国市场表现尤其抢眼,数字音乐收入占比超过62%,全球无人能及项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在线销售渠道正试图与版权建立利益均沾的版权交易模式。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更具SNS互动性的在线音乐平台。他们正在成为这个行业新的交易与营销渠道。可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独立音乐人入驻这些平台,并逐步建立起新的音乐生产组织方法。
可以玩味的是:首先,哪一种收费模式会成为这些新渠道的主流收费模式?是Spotify的广告援助模式,还是last.fm、RDIO的月费模式,抑或是Bandcamp的类淘宝模式?其次,在渠道数字化的过程中,诸如四大这般的大型唱片团体将扮演什么角色?通过并购再度垄断还是逐步式微?再者,若平台能催生越来越多的音乐个体户,那么这将催生哪些新型服务需求?最后,在新媒体权势发明的价值尚无法补充传统媒体损耗之时,又有哪些现实的生意落点可以支撑低谷期的生存问题。
我们身处激流,何处靠岸?
(黄晨霞)
采访:李海强 张天阔 黄晨霞
撰文:李海强
通常到了周末,上海虹口区海伦路的一栋略显陈腐的居民楼里,白羽都会在自己和“乐友”们合租的房间里为前来学习的学员们教授吉他。进行吉他培训,是白羽今年的一项新“活计”,目前的学员只有十多名,清一色都是白羽在豆瓣网上的粉丝。
这个长发齐肩,言谈中略带羞涩的男青年是位不折不扣的独立音乐人。
自从15年前和好友组建摇滚乐队,一头扎进自己的音乐梦之后,白羽曾数度尝试带着自己创作的音乐向唱片公司“望门投刺”,但由于曲风小众,成果往往是被拒之门外。因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白羽和他的乐队从故乡福州一路“漂”到上海,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之中,不停地去酒吧演出、参加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其间过程颇为艰辛。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以“全球四大(环球、索尼、华纳、EMI)”为主的主流唱片团体横亘在音乐人和市场受众之间,几乎一手垄断了音乐的发行、推广营销乃至销售的渠道资源。这些大公司作为内容供给商,面对花费者一度盘踞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多金,可以支付最昂贵制作费用和市场推广费用,又手握渠道资源,因此,拥有对旗下艺人的宏大掌控权。
基于这种资源的高度垄断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艺人偏向于选择与唱片公司/团体签订360度的合约,从制作专辑到市场包装推广,大型唱片公司一手包办。因此,对于白羽们而言,得不到唱片公司的“赏识”,就意味着出头之日遥遥无期——而这,在上一个世纪,几乎是大多独立音乐人所遭遇的全部“苦难”的根源。
虽然现在,在白羽的好友眼里,这位“乐痴”的生活依旧还显得“清苦”,不过情况显然已经比此前好多了。转机的呈现,很大程度上重要依附来自于网络上的新变更。
音乐个体户
2008年11月,社区网站豆瓣网推出了“豆瓣音乐人”频道,就在豆瓣这个“新频道”推出的当月,已经脱离此前的摇滚乐队“单飞”,转而主攻迷幻民谣的白羽便申请入住其中,建立了自己的音乐人主页。在这个频道上,白羽建立了自己的音乐发布平台,开端寻找并集合起了自己的音乐粉丝团。
时至今日,白羽在豆瓣音乐人主页已经吸引了将近两千名“白粉”,虽然这一数字在豆瓣八百多名“民谣”音乐人中仅属中上程度,但对于白羽这样一位曲风略显晦涩的歌手而言,却意义非凡。热情洋溢的“白粉”们凑集在白羽的主页上讨论他的音乐,其中不乏让他欲引为知己的“真知灼见”;粉丝们为他正在筹备中的新专辑出策划策,会根据白羽发布的演出信息前去“捧场”,或者根据主页上发布的专辑信息来购置此前白羽发行的首张CD。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