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这天山东各地广泛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山东各地夏至习俗花样多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广泛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
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巧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夏至:白昼最长是今天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今天是夏至日。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达到黄经90°,是“夏至”节气。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地位达到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7’),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阳光直射地面的地位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而南半球此时正值隆冬。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分,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请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认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白的认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茂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奇妙地借喻这种气象,写出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硬朗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进步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迫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现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持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气象了。我国许多古书中记录着一些大同小异的“夏九九歌”,描写了夏至后的气温变更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歌中所述,虽不能广泛符合各地情况,但较客观地反应了夏至之后,从开端热到最热,再逐渐转凉这一气温随时间变更的一般规律。
夏至这天,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在山东莱阳一带,夏至日荐新麦,黄县(今龙口市)一带则煮新麦粒吃,儿童们用麦秸编一个精巧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