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不断壮大。市工商联作为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统战工作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具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重要职责。为此,市工商联坚持引导与服务并举,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并论,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能力和水平,搭建平台和桥梁,推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成长。
创新教育模式深入开展实践
市工商联改革教育培训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书本、讲课等形式,采取多方式多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曾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吕随启教授来我市作了“国际金融环境分析与中国企业应对之道”的专题报告,教育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正确对待当前形势,坚定信念,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召开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迎春座谈会,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共谋发展良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使非公有制企业人士正确认识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增强了信心,提升了思想和发展境界。
他们全面组织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采取项目投资、吸纳农民工就业、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扶贫济困等形式,在新农村建设和实施光彩事业方面做出贡献。2009年,市工商联副主席企业、济宁金工塑料工业有限公司与兖州颜店镇、市中区唐口镇等结成手拉手共建新农村合作单位,促进合作企业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300个。市工商联副主席企业、济宁九龙家电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依托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大胆尝试,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家电下乡”活动,去年累计销售补贴类家电产品31012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喜爱。据统计,2009年工商联会员企业共引进或协议引进资金12.6亿元,自行研发或引进专项技术170多项,引进专业技术人才520余人,引进或在谈合作项目60余个,改进、完善企业管理经验110余条。
高效应对危机促企健康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民营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企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家对宏观、微观形势的判断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工商联围绕引导、帮助企业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形势、化“危”为“机”、促进发展这个大课题,深入一线调研,了解掌握企情,并在企业受危机影响较大的融资、用工和产品市场开拓问题上,努力协调,积极争取,有所作为,把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科学发展。他们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党委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大力开展“解百企之困、助经济发展”活动,探索企业融资服务新形式;与团市委联合开展“千家企业创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活动,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企业市场开拓和对外沟通提供服务。上下联动,齐推共促,充分发挥县级工商联在县域经济建设以及应对危机促进发展中的作用。
深入城乡基层积极推动联建
市工商联以“组织建设创五好”活动为总抓手,不断推进工商联组织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即:会员发展好,领导班子好,机关干部、代表人士队伍好,基层组织、行业商会好,规章制度好。扎实推进基层工商联组织和行业商会建设。高度重视基层工商联组织建设,基层商会覆盖面不断提高。于今年成立了市工商联水浒商会、文化产业研发商会等行业商会组织,正在筹备成立女企业家商会和茶叶商会。目前,市县两级商会组织已达67个。为积极开展“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和包村扶贫工作,市工商联与泗水县圣水峪乡王家沟村结成联建对子。联建双方共同制定了联建一年计划和三年规划,举行座谈会2次,实地入村调研2次。指导、推动联建村认真组织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出席动员会议和有关集体学习活动2次,到联建村作辅导报告1次。市工商联还抽调一名副主席,和市委统战部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到梁山县开展包村扶贫工作,为包点村积极协调关系,牵线搭桥,一年来共协调发展资金70多万元。
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者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如何引导其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是摆在市工商联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为此,他们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引导,启发其通过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的企业家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以此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为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搭建平台,加强行业指导与服务,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上下工夫,真实反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愿望,倾听企业意见,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联建新体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