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把更多的希望带给西部的孩子们。
齐鲁网济南9月2日讯 (记者 张晓博)“我们希望自己能像蒲公英一样,把希望的种子撒遍西部的每一个角落。”连日来,几个90后大学生在齐鲁网社区“直播”的“蒲公英西部支教日记”,引发了网民的热议,也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2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发帖的三名大学生志愿者,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支教故事。
震撼:全班平均不到三十分
“尽管之前做了很多种设想,但到了才发现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山东大学蒲公英支教团的陈士利,是这次支教活动的组织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出发之前已经做好了种种准备,“甚至都想好了那里的条件有多么的艰苦”,但长途跋涉之后,他看到的景象完全出乎了自己的意料。
“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条件还不错,是一所全新的小学。”陈士利带着他另外九名同学来到的是甘肃省宕昌县兴化乡的一所希望小学。“跟当地的老师和孩子们交流过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些漂亮的教学楼和教室都是表象,这里孩子的文化知识欠的太多了。”
“三年级数学成绩平均不到30分、十岁了不知道四加六等于几、四年级英语平均不到10分、有人可以连读五个一年级……这些你能相信么?”坐在记者面前,陈士利的队友、大一的周吉祥似乎依然不能相信自己经历的这一切,“学校有了,教室有了,课本也有了,可他们缺乏的是知识,是老师。”
陈士利说,他们此行还进行了西部基础教育调研,调研报告很快就会出炉,“那里的孩子最缺的是愿意扎根深山,无私奉献的老师。”他总结道。
感动:夏小绕和他的“阳光鸡窝”
在甘肃支教的一个月时间里,有一个叫夏小绕的志愿者,给“蒲公英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们能坚定我们的理想。”
陈士利说,两年前来到甘肃宕昌县支教的夏小绕是一个退伍兵。在他来宕昌县兴化乡之前,这里已经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教老师了,“村里的老百姓已经不信任这些外来的老师了,在他们眼里,支教老师是些娇气、抹眼泪和呆不住的年轻人。”但夏小绕的到来,改变了这里对支教老师似乎已经“根深蒂固”的成见。
“他看到那些孩子们没有早饭吃,甚至没有中饭吃,他就想办法给孩子们弄早饭”,“他发起了一个‘阳光鸡窝’计划,两年来他每天给三十四个孩子煮鸡蛋,开始是自己买,后来没钱了,就到网上去求助。”陈士利说,夏小绕的坚持,让他们感动。
在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网站上,给夏小绕的评价是,“夏老师,是一个有些内敛的善良人,举手投足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温暖、信任和感动,还有那清澈的生命之源。”
心愿:想帮孩子们解决吃水的问题
在“蒲公英”的直播帖中,有几张打水的照片让网友们震撼和感动。陈士利告诉记者,在海拔2400米的高山上,这里的孩子们只有看天吃饭,在他们支教的兴化乡珍卓子村“吃不上水已经成为了这里最大的问题”。
“村里有一口井,每天井口都会围满了人,大家带着各自的小水桶聚集在水井边”陈士利回忆了他们在珍卓子村打水的经历,“把小桶放进井底,差不多半个小时,十米深的井底下会渗满一桶水,但水很混,夹杂着泥沙,只有经过长时间沉淀才可以喝。”
“在这里,洗脸、洗澡是被绝对禁止的,这样一桶水往往要供给一家人饮水做饭”陈士利说,他们在珍卓子村支教的一个月时间里,十几个志愿者拿一盆淘米水洗手,“洗到最后,白色的淘米水都已经成黑色的了,有些同学干脆就不洗手了。”甚至“包括女同学在内,很多同学都一个月没洗澡!”
陈士利说,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给那里的孩子们建一个蓄水池,解决孩子们的吃水问题,“希望我们下次来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们可以每天洗手洗脸,喝上干净甘甜的水。”